编者按:2018年9月21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主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如今,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擘画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正在中华大地渐次呈现。生活有奔头、田园秀美、乡土润泽、产业现代化……一个个村庄美丽蝶变,一片片沃野展现新姿,越来越立体的乡村图景让人们直观感受到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和乡亲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央视网《天天学习》栏目推出特别策划《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与您一起感知新时代的乡村蝶变。
远看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木楼相依,万瓦如鳞,青山环抱,涧水幽蓝。云腾雾绕间回荡着苗家阿妹的歌声,层叠梯田映衬着望不到边的绿色。
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十八洞村。
走进十八洞村,游人络绎不绝。苗家风情的客栈和特产店遍布村子各个角落。村民们身着苗家传统服饰,有的别上麦克风当起导游,有的在自家餐馆里忙前忙后,有的拿着手机在直播间直播卖货……一幅独具苗家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镶嵌在青山绿水间。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梨子寨(无人机照片)。
十八洞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的一个普通村落,因村里有18个天然溶洞而得名,虽距州府只有38公里,但深藏在武陵山脉腹地。
因山高路远,自然条件恶劣,“地无三尺平,多是斗笠丘”的十八洞村多年来虽然一直享受着国家扶贫政策,但却“年年扶贫年年贫”。
“三沟两岔山旮旯,红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如苗歌中所唱,十八洞村的乡亲们曾经生活艰辛又无奈。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苗族村民施齐文家中同一家人促膝交谈。
2013年深秋,习近平总书记从一条尚未硬化的毛坯路,一路颠簸来到这里。沿着长满青苔的崎岖小路,总书记走进苗族贫困村民施齐文的家。简陋的苗寨狭窄拥挤,木质地面凹凸不平,谷仓、床铺、灶房、猪圈,总书记一一察看。施齐文的老伴石爬专大娘怕总书记绊倒,拽着他的手,紧紧跟随。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
在村民的晒谷场上,总书记不让地方干部汇报,他拉着老百姓的手,自己提问,老百姓自己讲。在一棵有着三百多年树龄的梨树下,面对围坐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总书记作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他说,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看着眼前雄奇俊秀的苍翠青山,总书记给十八洞村的发展支招,“你们这里就是小张家界”,建议十八洞村发展乡村旅游。
这是总书记给这座苗寨脱贫攻坚送来的一把“金钥匙”。沉睡在贫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变。
变化发生在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转变中。乡亲们积极参加各种公共设施建设,自愿投工投劳。各种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依靠优势资源,十八洞村发展起种植、养殖、苗绣、乡村旅游、山泉水等产业,生计越来越多。
在湘西十八洞村,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与返乡大学生一起直播推销土特产。
随着乡村产业迅速发展,农家乐老板、民宿店主、讲解员、票务员、摆渡车司机、保安、保洁员、绣娘、短视频主播……这个地处武陵山脉腹地的苗族村寨,出现了10余种新职业。
环境改善了,山村变美了;产业发展了,生活也更好了。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昔日“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的十八洞村,如今成了人们纷至沓来的“武陵深处桃花源”。
2017年2月,十八洞村已成功脱贫摘帽,成为湖南省第一批成功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隐匿在湘西大山中的小山村,在短短几年间实现“十八变”,从偏僻落后的苗寨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精准脱贫样板村。
如今,站在十八洞村的高处眺望,青石板路串联起座座木楼,不仅上山的机耕道拓宽了,家家户户的厨房也修整一新。“好日子哟,踏实着嘞。”石爬专老人心满意足。
“苗家住在金银窝,境内自然资源多,精准扶贫来领航,户户脱贫奔小康……”苗族百姓口中传唱的清脆山歌,从十八洞村飞出,传向四方。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编辑:金久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