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行中国局前局长郝福满文章截图
中国日报网9月30日电 9月29日,世界银行中国局前局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Bert Hofman)在亚洲新闻台网站发表评论文章,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改革、成就与挑战》,作者认为了解中国的历史可以为未来提供有用的指导,中国在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对全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称,今年10月1日,中国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是回顾中国过去70年历程的好时机,了解中国成功的基础将指导中国未来的改革——了解中国改革的道路、历史决策环境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将为决策者提供未来的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时,还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人均国民总收入略高于700美元(按今天的价格计算),仅为当时美国的5%。
9月26日,上海街头拍摄的“心形”中国国旗图案。图片来源:亚洲新闻台
文章称,新中国在早期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比较中心编制的佩恩表(Penn World Tables)中的国民核算数据,1951年至1977年期间,中国人均消费量增加了约50%。
世界银行1981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的平均消费水平增长缓慢,但在过去30年里,中国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让低收入群体在基本需求方面,比大多数其它贫穷国家的低收入群体富裕得多。
邓小平有句名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世行中国局前局长郝福满文章截图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前,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份额仅为1.5%,经济主要是封闭的农业。
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制造国和货物贸易出口国、第二大研发投入国。中国很可能在未来10年内成为高收入国家,并在明年基本消除极端贫困。
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78年的308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7329美元,增长了25倍。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中国迄今已有8亿多人摆脱了贫困。
中国的改革向外国贸易和投资开放,同时在经济管理方面也有了新思路,放开了价格,实行了所有权多元化,允许私营部门蓬勃发展,加强了产权保护,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和人员培训。
宏观经济相对稳定使得高储蓄转化为高投资和快速城市化,这使得快速的结构转型和生产力增长成为可能。
渐进和务实是中国改革的重要特征。在领导层的指导下,改革往往从少数地区开始,只有在取得成功后才扩大到全国范围,还要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和实施能力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地方官员也被激励着要成功地实施改革——官员的绩效评估取决于所在地区的成功,各地竞相招商引资,为经济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洪源远(Yuen Yuen Ang)敏锐地将中国改革称为“有指挥的即兴创作”。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出口激增,而在改革带来的生产率提高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10%。
2006年,中国又制定了为期15年的科技发展长期规划,为中国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生产国转变为创新型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定了新的政策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产业政策和科技为重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文章最后称,中国正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但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仅为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两位数GDP增长的日子已经过去,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都反映出中国领导层已经认识到,中国的增长将越来越依赖于生产力的提高和创新。
中国需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市场,进一步的开放将刺激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反过来又会吸引企业实施创新和提高生产率。
来源:中国日报网
编辑:范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