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锡林郭勒7月19日消息(记者王晶)7月,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贺斯格牧场北40公里处,向远望去,大片油菜花开得正盛,一群草原牛散布其间“慢悠悠”地吃着草。而在另一侧约6000平米的“牛餐厅”内,牧民们正以特殊的配方饲料饲喂肉牛。
“这些饲料是由秸秆、甘草、玉米等混合搅拌而成,是为了促进肉牛机体内微生物的生长效果,让它们能保持良好的膘情。”呼格吉勒图是这家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今年是他来到乌拉盖管理区养牛的第三年。
他口中的肉牛,并非国产,“我们从国外引进品种,包括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一般的蒙古牛养3年才能达到近250公斤,而安格斯和西门塔尔饲养12个月就能达到350公斤。”
为扩大产量,引进国外良种是这家企业在发展生态牧场方面的一项具体举措。但同时,为保护草原生态,对牧场进行功能分区也尤为关键。
“过去我们仍用相对粗放方式养殖。”54岁的牧民陈龙杰告诉记者,传统的畜牧业超载过牧,给草原生态带来破坏,不利于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于是,在呼格吉勒图的带领下,包括陈龙杰在内的不少牧民观念发生转变,开始尝试标准化规模养殖。
“我三年前来管理区时,这里的放牧时间为6—7个月,如今缩短至3个月。现在7月中旬,不少牛仍被关起来,其实就是为了保护草原生态。”呼格吉勒图说。
但放牧时间缩短,这期间牧场9000多头牛的饲料从哪里来?
“我们流转了2万多亩耕地种植玉米和燕麦,这样一来,肉牛的‘口粮’维持到9月份都没问题。”据呼格吉勒图介绍,贺斯格公司与乌拉盖管理区3户牧户通过订单回收安格斯犊牛方式建立紧密型牧企利益联结机制,目前3户牧户已经与一家公司签订了180头安格斯肉牛进口协议,所产犊牛由公司按照保护价回收。
此外,他们还通过为当地牧民提供良种母牛(种公牛)、胚胎、冷冻精液、技术培训、机械设备以及订单回收犊牛、采购优质牧草等方式,与牧民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周边乃至全盟养牛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促进牧民增收。
养牛是一个精细化的活儿,产业链长,从饲草种植、养殖、加工到农旅融合,每一个链条都息息相关。所以,呼格吉勒图在向记者谈及牧场下一步规划时,屡提“精细化”一词,“包括育种、繁殖、饲养以及品牌推广等。”
实际上,在乌拉盖管理区,像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这样的畜牧业企业,都在不断寻求方法向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向发展。而在这期间,政策的扶持也为他们提供了有利发展条件。
乌拉盖管理区农牧林业科技局副局长宝金山介绍,近年,乌拉盖管理区累计投入3.5亿元,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农牧企业转型升级等措施,加快肉牛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政府为当地牧民提供种牛购买补贴,纯种每头补贴5000元。在土地租用、购买设备上也提供资金支持,每平米补贴300元。”宝金山谈到。
2017年,乌拉盖管理区牧业年度肉牛存栏总规模达3.38万头,牛群良改化程度达99.6%。据了解,内蒙古奥科斯牧业已加入全国性肉牛育种联盟“金博肉用牛后裔测定联合会”和“肉用西门塔尔牛育种联合会”,贺斯格绿色产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已加入“新西兰安格斯牛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