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如何消解历史虚无主义,减弱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文化自信具有“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抵制、消解、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
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通常将传统文化视为封建糟粕而全盘否定,肆意抹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价值观,消解文化认同,同时恣意抹煞民族精神、矮化民族文化,认为中华民族“愚昧”“丑陋”“充满奴性”“安于现状”等等,以此达到瓦解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目的。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应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并有足够的理由笃定坚信优秀传统文化,绝对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重大价值的民族精神,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如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精神力量,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要珍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这是我们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方式。
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历史虚无主义的另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否定革命,甚至贬损革命,嘲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丑化民族文化、民族历史和民族英雄。其目的在于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精神支柱。
我们要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把它当作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财富。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它契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习惯。在革命时期,革命文化在摧毁封建意识形态、为革命观念注入理想色彩、为革命行为赋予价值意义等方面曾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天,革命文化在彰扬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弘扬大公无私、公平正义、见义勇为等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革命文化具有先进的政治文化理念、高尚的精神品质、创新的文化实践活动,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种独特的新文化形态,在过去它能为中国人民反对侵略、剥削和压迫提供精神动员,在今天要把革命文化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中,为消解历史虚无主义提供文化支撑。
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常常借助西方学术范式和学术研究的路径,“用西方话语讲中国故事”,打着所谓的“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达到塑造虚无主义合理性与正当性的目的。由于其披着“学术研究”的外衣,不易识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破解这种形式的虚无主义,关键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我们必须要突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体性品性,跳出西方理论的解释框架,立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阐释和解决“中国问题”,处理好理论创造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使中国理论扎根于中国土壤、立足于中国现实,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话语体系,以提升中国理论的国际话语权。而在中国理论创造中突显文化自信的主体性品性就是要从中华文化和中国当下重大需求出发决定中国理论的内容和方向,尤其利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重构、创造、丰富当代中国理论,掌握中国理论自身发展的自主权,构建全面、系统、透彻、明晰并对当代中国经验与现实具有解释力与批判力的中国理论。
总之,不论历史虚无主义何种指向、何种表现,其基本立场都是倾向于割裂文化精神的连续性,抽掉中华文化的“根”和“魂”。从此种意义上讲,以文化自信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觉。我们必须积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坚守革命文化,创造与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勇于展示中华文化的特色,善于增强中华文化的感召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系广东省优秀青年理论宣传人才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魏传光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求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