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 宾:陈宪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釆访者:本报记者 杨逸淇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稳、韧性、后劲、潜力,成为海内外经济学家评价中国经济的重要关键词。与此同时,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过程中,有些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信心不足,出现了所谓的 “悲观论”等言论。如何理性地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如何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底气、后劲,满怀信心地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全面开放?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
文汇报:近日,国家统计局和上海市统计局都发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其中透露出怎样的信息?
陈宪: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6.7%,在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态势。进一步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是中国政府主动地去杠杆的结果。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增速为全年实现6.5%左右的增长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在外部冲击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前三季度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处在合理区间,保持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改革开放力度明显加大,民生福祉持续改善。
上海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23656.6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6.6%,累计增速连续19个季度稳定在6.5%-7.0%区间,走势与全国基本一致,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和韧性。
文汇报:观察大国经济不仅要正确解读数据短期升降之 “形”,更要察形辨势,准确把握质量和结构之变所酝酿的经济中长期向好之 “势”。在 “大盘”稳的背后,经济运行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
陈宪:新旧动能转换是个 “风向标”。新动能由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增长来源组成,是经济增长的 “因”;新经济即新兴产业,或者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增长的 “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数据带来的好消息是: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比如,从供给来看,新产业新产品快速成长,新增长点推动力加大。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9%。从新需求、新消费来看,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居民需求旺盛;从需求结构看,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高,网上零售快速增长,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升级的大势没有改变。前一段流行的所谓 “消费降级”被证明是一个伪命题。预计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带动影响下,四季度和明年的消费需求将得到进一步增强。
文汇报:不可否认,美国挑起和升级贸易摩擦,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困扰和冲击。对此我们如何应对?
陈宪:一方面,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总体可控;另一方面,特朗普挑起的中美贸易冲突,对中国经济也是一件好事,它将倒逼我们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大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的力度。同时,从近年来的数据看,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2017年,经济增长中内需贡献超过90%,贸易依存度下降到33%,低于42%的世界平均水平。
数据表明,作为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较为直接的城市,上海外贸呈现较强的抗压性。据上海海关统计,前三季度,上海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5168.9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8%。金秋时节,一批重大外资项目正加紧在沪“播种”,上海已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
在产业链全球布局的大背景下,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对国际贸易投资的影响是可以预期的。为此,我们要继续观察、评估中美贸易摩擦和国际贸易保护情况对经济的影响,充分利用自身的韧性和优势,更好地对冲外部压力。比如,全力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博览会,进一步推动“开放升级”。“进博会热”说明,开放的中国市场正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带来澎湃的“中国机遇”,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后劲和潜力。
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作者:杨逸淇
编辑:邵大卫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