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下,胡建光在上海建工工地加固木结构。本报记者袁婧摄
“每级楼梯的衔接处,需要再加固一下。顶层的木板,今天可以拆了,拆的时候注意别砸到人……”烈日下,46岁的木工工长胡建光正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工作。说话间,他的手也没停下,在眼前钢筋、混凝土和木板搭起的简易建筑里,不时敲打着细微的连接处,又或是比划着外人难以看懂的手势,测算着尺寸。
平分天四序,最苦是炎蒸。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時候。台风“安比”前脚刚走,热浪就卷土重来,上海又切回到高温炙烤模式。上午不到九点,记者来到位于华翔路和苏虹路口的上海建工工地,这是一段地下人行通道和下沉式广场,连接着虹桥商务核心区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为了迎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胡师傅和工人们正紧张地忙碌着。
一个出口和一段仅有九级台阶的逃生楼梯,是胡师傅和木工们这两天“死磕”的重点。当天,他和工人们已工作了三个多小时,深色的长袖T恤上已结起浅浅一层白色盐晶,汗水让他的肤色更显黝黑。
木工,可能是建筑工地上“存在感”最低的工作。这边在敲打安装,那边几天后却要亲手拆除自己的劳动成果。
以楼梯为例,木工师傅首先要制模,搭出楼梯架构,打上钢筋后,再铺设木板,随后进行混凝土浇筑,待凝固后,这些木板就将被全部拆掉。不光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看似不留痕迹的工作却丝毫马虎不得,因为一旦出现偏差,混凝土就要全部砸掉重来。
在建筑工地工作,木工也要会点儿攀爬腾挪的本事。楼梯底部位于地下三四米深的基坑内,踏过层层钢筋,胡师傅小心地蹲着,在每级踏板边钉上一块木板作为固定。记者看到,木质底板搭成的楼梯底座上,横向九块、竖向三块木板整齐地排列其间,总共需要钉上20多片木板作为固定。“楼梯相对还是比较难的,要严格按照图纸施工,上下标高,每级踏步间距 30厘米,高度15厘米……”问及工作有何难点,胡师傅被汗水浸湿的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细数起一项项技术参数。
不仅要“入地”,还要会“上天”。基坑上方,由脚手架和钢筋搭出的3.6米高的空间被分成一块块小格子,完成了楼梯加固,胡师傅又灵巧地爬上脚手架。在这里,先前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凝固,他需要把用作固定的木板全部拆除。
大块木板和混凝土搭成的严实结构,让这方密闭空间内的温度比室外要高出不少,仅在外围站了十余分钟,记者就已汗流浃背,更不用说身处其中的胡师傅了。混凝土凝固时散发的巨大热量也会使拆除工作变得“烫手”,温度甚至能高达50℃。几块木板拆卸下来,胡师傅的额角已沁出大颗汗珠,衣服也已湿了一大片,但他手上的动作却丝毫没有慢下来。
工作间隙,胡师傅有一搭没一搭地和记者聊着天。他告诉记者,他老家在江苏扬州,从学徒开始算起,已经干了30多年木匠活。
“现在天气炎热,我们早上6点开工,10点半便可休息。下午两点继续上班。天气再热,就到3点多再开工。这天呀,每天总要喝个四五公斤水。”胡师傅擦擦汗,拿起随身的大号水杯喝了一大口。
“这个出入口,再有两天就能完工了。”胡师傅笑笑。他身后,形如“四叶草”一般的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在太阳下闪着光,透过汗水望去,愈加闪亮。
作者:周渊
责任编辑:邵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