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于、疏于、不屑于跟亲戚交往、联系、互动,年轻人的“断亲”现象近日再次引发热议。
对于“断亲”,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亲情观念淡漠”加以定性或评判,而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观察。当今社会,尤其是城市化高度发达的社会,将人们切分成更小、更独立的单元,从空间上断开了传统的宗族纽带,拉开了亲戚之间的物理和心理距离。与此同时,快节奏的生活提高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交频次,却也限制了人际交往的情感延伸,冲淡了人际关系的厚植基础。
进入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时代,人际间的亲疏远近又被重新定义。得益于微信群、微博等载体,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更为便捷轻松的线上社交成为主流,反倒是线下社交更显隆重而生疏。社交面的无限拓宽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关系选项,而由于缺乏定期社交的维护,血缘关系很自然地成为不受重视,甚至不受待见的边缘选项。
这样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孕育出独有的秉性。年轻人注重个性,无论在职场上,还是在生活中,更多人宁可独立自主,也不愿逢场作戏,违心地经营他们并不十分看重的关系。年轻人同时注重效率,宁可将时间留给自己,也不愿将个人精力倾注于并不十分牢靠,且不产生实质性回报的情感关系中。
同时也要注意到,许多年轻人选择“断亲”,不仅是出于理性选择,更因为在思想上与长辈存在代差而产生感性的逆反心理。不少人与亲戚,甚至与父母之间,话题只剩下结婚生子、升职加薪这些节点性的人生指标。对于长辈带有好意的催促或教导,年轻人不厌其烦、不堪其扰,于是“断亲”成了既主动又被动的回避之举。
当然,现实情况是,在老龄、少子的社会背景下,亲戚关系在某些场合仍尤为重要,而“断亲”也只能降低年轻人与亲戚之间的交往频次,终究断不开血缘的纽带,也终究无法否定“血浓于水”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我愿意相信,这些重要的人生场合,更能试炼出真正的亲情,特定的人生阶段,也更能重塑年轻人的亲缘。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