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内按照百姓的生产生活及民艺物品使用方式,分为“农事器用”“手艺营生”“锦绣衣裳”等十个单元,共展出7000多件展品。一进门,一幅巨大的地图映入眼帘,这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四十年来到民间去调研、考察的路线图,潘鲁生将这些民艺收藏全部捐赠给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起的这所民艺馆,为学术界研究传统工艺、传习传统生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实物参照。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潘鲁生:我想通过这样一个专题博物馆,让更多的观众去了解中华文明当中还有另外一个层面,不仅仅是我们的考古发现、文物,还有我们司空见惯的我们历史文化的遗存,这就是我们的民艺,它是生活常态,衣食住行用。在这样一个大的博物群体当中去寻找它的一种生命的存在。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中国民艺博物馆馆长 赵屹:这个花灯是来自浙江温州乐清地区,它的名字叫首饰龙。这个首饰龙长大概5米左右,宽也是将近2米,它的高可以达到3到4米。在60多个亭台中,其中有二十多个是传统戏剧。另外还有36行。另外就是刚才您摇动手柄,带来的整个60多个台阁,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在联动。这说明它里面内部有非常机动的装置,全部是手工制作的,木齿轮咬合的木传动、木联动构件。
赵屹:古人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天地的观察很典型的就是体现在计量器上。咱们中国古代的计量器称作是度量衡,这种杆秤就是衡器。这种杆秤我们收集展示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十六进制的,过去我们古人说的半斤八两,就来自于这个十六进制,它来自于对于天象的认知。这16里包含北斗七星、南斗六星,这是13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共16星。所以过去说商人不敢随便地缺斤短两,因为你是想缺点福,还是想缺点禄,还是想缺点寿。
徜徉在民艺馆内,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中国民间的智慧和审美,如何让这些民间工艺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新时代和当代人生活,一直是民艺馆探索的课题。2018年上合峰会在青岛召开,潘鲁生和团队把菏泽民间牡丹画、淄博的瓷器、孔府的乐器、博山的琉璃等民间特色工艺都融入到会议场景设计中。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他们又把中国传统的民间面人手艺融入到了国宴的餐桌装点上,生动鲜活的56个民族面人,体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潘鲁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有幸被邀请做国宴的摆桌设计,当时就有一个创意,如何把56个民族通过面人的这种形式、面塑的形式展现出来。我想这样一种结合,就是把传统文化的资源,变成了我们现在的艺术作品,非常有创建性。
在这里展出的7000多件民艺展品,它们都承载了一段历史,记录了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蕴含着一份审美价值,传承了一种造物智慧,它们还见证了中国民艺学这门学科几十年逐步成长的发展历程。
来源:央视网
编辑:范菁
责任编辑:傅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