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帆
高级记者。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工作,曾多年担任《探索·发现》栏目制片人,现任社教节目中心文化节目部副主任。
刘帆担任制片人、总导演的《中国谜语大会》《花城》《仰韶故事》《祁连大墓》《李约瑟和中国古代科技》《四十年四十个第一》等多部作品先后荣获电视文艺“星光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以及国家广电总局年度最佳纪录片、年度最佳导演、年度最佳撰稿等多个奖项。
2022年以来,担任总导演、总撰稿的纪录片《美术里的中国》《荣宝斋》《一代大师李叔同》《红色烙印》《美的殿堂》等持续热播,取得广泛好评;2023年,刘帆担任总制片人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一经推出,迅速成为专家认可、观众喜爱、业界关注的优秀电视作品。2020年,获得总台首届“十佳制片人”称号;2022年获得总台第二届“十佳业务能手”称号。
最近,很多书法爱好者读碑赏帖、挥洒翰墨的热情明显升高,这与总台播出的一档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有很大关联。
其实这几年,像《中国书法大会》这样的文化类原创精品节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持续输出,引发了一次又一次关于文化热点话题的讨论。比如把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雁荡山花都“整活”了的《美术里的中国》;比如细数荣宝斋350年传奇历程的纪录片《荣宝斋》。还有许多几乎与重大考古事件官宣同步推出的大型历史考古纪录片,诸如在陕西江村大墓确定为汉文帝霸陵时推出的《寻找霸陵》、三星堆新祭祀坑考古发掘成为热议话题时推出的《探秘三星堆》,还有记录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考古发掘的《祁连大墓》等等。这些口碑极好的文化节目背后都有一个人的身影——刘帆。
十几年前认识刘帆的时候,他的工作风格就是极有条理、干脆利落。这些年,他剪过片子、校过错别字、干过编导、做过撰稿、当过导演和制片人……最佳导演、最佳撰稿、最佳制片人,各种奖拿了不少,但做事风格基本没变,只是更添一份胸有成竹的淡定。闲聊时,他掰着手指数了数正在同时进行中的几个项目,不论数量和难度,听着就倍感压力,他依旧淡定,按轻重缓急理得明明白白。
“说实话,这么多年能在历史、艺术、传统文化这些领域创作,我觉得挺幸福的。”他说,不管是书画、历史、考古、非遗,还是历史人物、现当代艺术家,所有这些题材、领域都是他的兴趣所在。
因为工作,他有机会接近那些在岁月长河中烙下印记的文化巨匠、历史名人,从他们的故事、经历中读懂中国、中国人,读懂我们深爱的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因为工作,他有机会和顶级专家面对面交流,听他们求索一生的学术成果,听他们的人生感悟,感受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对人民的赤诚……刘帆总是希望能把自己从这些学者大家处收获的知识,把他们读懂的、感受到的、研究明白的东西,通过更通俗的表达,借助电视传递给大家,让更多人读懂中国。这是他做文化节目的初心。
△因为《荣宝斋》《中国书法大会》,刘帆多次拜访书法家沈鹏先生。
“能一直专注地做自己喜欢的文化类节目,是总台给我的机会。我觉得这种幸福,需要用更多的努力去回报,这种幸福也让我有更大的干劲去创新。这应该算是这些年我做节目的一个感悟吧!”刘帆说。
△在北京韩美林艺术馆成立15周年活动上,刘帆与韩美林先生准备采访拍摄。
谈书画题材节目创作
要对得起“总台出品”四个字
@记 者
总台台长慎海雄曾撰文指出,纪录片《荣宝斋》以书画为线,串联起37位中国顶级艺术大家,尽显“江山如画里,笔墨竞风流”的艺术气象,广获好评。作为总导演,你是如何让观众透过笔墨纸砚诗书画印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刘 帆
在谈到如何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要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总台成立后,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持续发力。近几年,我们承担了很多总台台长慎海雄点题的项目,像《美术里的中国》《荣宝斋》,包括年底将与观众见面的《中国画派》《韩美林》,还有一些考古类项目如《溯源中国》《乌程汉简》《祁连大墓(二)》等。我希望这些节目都能够有格调、有品位、有思想,能让观众感受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2022年是荣宝斋创立350周年,4月中旬我们接到任务,要制作5集纪录片,计划7月播出,时间很紧。总台一直倡导“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而我拿到一个题目,最先要确定的就是思想高度,通过荣宝斋,我们到底想讲什么?我很明确,就是要讲中华文化赓续不绝的密码!荣宝斋作为百年老店,能够历久弥新,核心是一种文化血脉的延续。“思想”定了,“艺术”上,节目组多路出击,采访了30多位中国顶级美术大家、书法大家,请他们深情讲述荣宝斋与中国美术家、书法家一百多年来的深厚情谊,故事感人,同时又结合我们精心拍摄的荣宝斋斋藏佳作,让观众感受到艺术之美。最后 “技术”这项是我们每个电视人必须擅长的功夫:镜头拍摄、灯光布置、解说采访、音乐剪辑等等。有了这些,片子的模样就有了。
@记 者
《美术里的中国》甫一播出,便因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这些经典形象“跃然纸上”而登上热搜。《美术里的中国》也因以数字技术活化传统美术经典而受到高度肯定,你当时是怎么考虑这种创作的?
@刘 帆
2019年,我们接到总台台长慎海雄指示:策划一档聚焦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的节目,就叫《美术里的中国》。一接到任务,我想,一定要将新技术融进纪录片中,这也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所以我决定《美术里的中国》头一分钟,就要让大家以一种从未有过的方式来欣赏美术经典,这是我们通过新电视技术对画作意境进行的新表达。
让画作动起来,可也不是乱动,过犹不及。做潘天寿《记写雁荡山花》时,我们需要一个主观镜头穿行于山花丛中,开始我们设计以蝴蝶的视角,山花丛中有蝴蝶,既合理又好看。但我们发现,潘天寿先生以“强其骨”闻名,雄强的他很少画蝴蝶这种蹁跹的物象,所以最后放弃蝴蝶,确定了蜻蜓。
节目里,任何一个小细节都不能马虎,很多期《美术里的中国》头一分钟的动画都是我们两三位主创反复琢磨、讨论,甚至亲自画出分镜才完成的。守正创新,我觉得非常准确,既要守正,又必须创新。
《美术里的中国》做的是近现代中国美术最经典的作品,如果我们电视表达陈旧粗鄙,就对不起“总台出品”这块金字招牌,就无法匹配一幅幅美术经典。所以不管是动画制作、音乐使用、镜头设计、解说词的文字推敲,甚至是海报的配色,任何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东西,都必须是有美学追求的,必须是美且高雅的。
@记 者
你作为总制片人主创的《中国书法大会》收到业内外的好评不断。书法类节目此前鲜有,如何让一个“静静写字”的节目变得有意思?
@刘 帆
2022年2月《中国书法大会》项目启动,我们多次请专家讲课普及书法知识,3月开始,我就和总导演王珊反复讨论,最终确定了现在这种“经典碑帖赏析+文艺表演+现场书友互动、临帖书写”的节目形式,解读18件(组)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作品。为了让节目生动、有参与感,总导演王珊想了很多有趣的主意,比如现在广受好评的“点赞章”等等。
书法不是简单的写字,它蕴含着中国人的精气神。创作《中国书法大会》是我们电视人对文化先贤的致敬和对中国书法文化的传承。我一直认为文化节目的功能并非臧否和评判,而是通过节目让大家接近经典、熟悉巨匠。看完书法大会,如果大家会欣赏书法,能感受经典书法作品好在哪里,中国书法的笔墨传统是什么,中国书法中包含的精气神是什么,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谈历史和考古题材纪录片创作
决不缺席、决不遗漏
@记 者
从2017年接手《探索·发现》至今,身为这档名牌栏目的总负责人,历史和考古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是您工作的重要部分。相较于其他,你怎样看待这个题材的创作?
@刘 帆
个人感觉历史题材确实更有趣一些。我从小生活在西安,家旁边就是香积寺,小时候常去寺里的香积寺塔玩,后来上学背过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学了这诗,我才开始对小时候觉得毫不出奇的地方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再后来,读历史才知道公元757年,香积寺附近爆发了香积寺之战,十数万人战死,惨烈无比,有说法香积寺之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让风雨飘摇的大唐逆天改命,“续命”150年。同一个地方,王维作诗和香积寺之战爆发前后相距十几年,一个深山古寺、禅意深远,一个马革裹尸、悲壮惨烈,这种历史的吊诡之处让我震撼的同时,也让我对制作历史类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某一个极小的历史切片、历史节点所包容的金戈铁马、人事代谢,都无比丰富。历史类节目,我觉得值得深耕、值得挖掘,但需要找到很巧的角度,以宏阔的视野、多样的表达、平实准确的叙述,让观众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刘帆在仰韶考古现场
@记 者
考古项目那么多,《探索·发现》的选题标准是什么?听说有的节目一拍就是好几年?
@刘 帆
《探索·发现》的考古纪录片已然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我一直要求大家:《探索·发现》决不缺席每一次重大考古发掘,决不遗漏考古学重大成果。像海昏侯墓的抢救性发掘、三星堆新祭祀坑考古,我们都跟了全程。三星堆探查发现新祭祀坑,我们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发掘还没有开始就已经和考古队紧密对接,确定拍摄计划。2021年一年,我们的摄制组几乎没有离开过三星堆发掘现场。
△2021年,刘帆(右)在三星堆新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
去年江村大墓,也就是汉文帝霸陵终于确认,这个项目《探索·发现》关注了20年。大家如果看《寻找霸陵》的节目就知道,我们从2002年美国拍卖会惊现汉代陶俑就开始跟踪,直到2022年尘埃落定,今年关于霸陵考古的最新进展,《探索·发现》还会推出两三集节目。今年还有秦昭襄王陵的发掘,这是目前唯一获批的帝陵考古发掘,我们已开始拍摄。这些考古发掘,《探索·发现》都是独家全程拍摄。
其实像三星堆新祭祀坑那样集中一两年发掘完的情况不多见,大部分系统发掘的考古项目都要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这是常态,我们都会常年关注。
谈创作日常
只要想做好,就一定能做好
@记 者
这些年创作了大大小小那么多节目,有没有感觉难到做不下去的时候?
@刘 帆
太多了!进台20多年,我感觉每一个新的挑战都能让自己成长,得到历练。没有任何一个岗位、没有任何一个项目是白做的,是浪费你时间的,当然,也没有任何一次积淀不是为了未来花开而做准备的。
近几年的每一次创作,我都觉得心潮澎湃,每一次当我去主导创作时,也都有前人把能走的路都走完了,无路可走的困惑。但每次自己都会在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碰撞出新的表达、新的亮点、新的突破。
任何时候,只要你想把节目做好,想在这个项目上留下对得起自己的烙印,想创作出配得上“总台出品”的精品节目,你就一定能做好!
△刘帆参与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 者
要兼顾日播节目《探索·发现》、季播节目《美术里的中国》、特别节目如《中国书法大会》,还有如《荣宝斋》《一代大师李叔同》这样的纪录片项目,还有自己的时间吗?
@刘 帆
当然有!我爱好很多的。我喜欢潜水,是持证的开放水域潜水员,但近几年一直没下水,估计水平退化严重;我喜欢小动物,家里有两只柴犬;去年我开始“撸铁”健身,现在已经坚持一年多了,每周三四次,主要是希望有好的体力精力,不变成“肥嘟嘟的中年胖子”;作为电视人,当然少不了“追剧”,纪录片、电视剧等等,我都爱看。
当然也喜欢看书,各种书,说实话,因为自己工作需要,需要补充的知识太多了,所以每天要坚持看书学习,否则真是底蕴不足、底气不够。但我觉得被工作“逼”着去学自己喜欢的内容,也是挺幸福的事。
轻问答
@记者
你最长的熬夜纪录是多久?
@刘帆
十年前的时候,两三天没睡过很正常。现在不那么能熬了,但如果突然告诉我,有创作任务,需要加班, 24小时不睡觉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
书画大家的废纸篓,真如传言一样有漏儿可捡吗?
@刘帆
严格说还真有可能。画家书法家创作得不满意,揉成一团撕掉扔了,很正常。画家史国良老师就谈过,他家附近收废品的人对于小区里书画家的垃圾情况特别清楚。“这是史国良家的,那是冯远家的……”每天留意,实时关心。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史国良老师开玩笑。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孙欣祺
来源:中国电视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