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遍山河锦绣”
到“唱享可爱中国”
这里,后浪奔涌,青春磅礴
探寻文化根脉
感受文明互鉴
Z世代唱享江南
大家好,我是来自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潘家睿
今天由我给大家讲述:《隐匿水下的博物馆——广富林》
在上海,有这么一座建筑,明明可以靠颜值出圈却把自己深深埋入水里,只把屋顶露出水面,凭水下的实力讲述了“上海之根”的故事,成为博物馆圈里的特殊存在。
这座博物馆,就是位于松江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今天的节目,就和大家一起走进广富林。
-广富林一隅-
这座水上“金字塔”宛若漂浮在富林湖中,看起来只有两三层。沿着水上通道,从中穿过圆形建筑,才看到内里乾坤,原来水面上只露出了小小一角,整个展览空间都极为巧妙地设置在水下。
进入展厅,抬头便见两棵石质巨树环抱一块木质牌子,“上海之根,海派之源”八个大字跃然眼中。往前走,视线豁然开朗,我们的第一站是遗址发掘实景和遗迹现场还原,站在水下两米处,大片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在考古队员身上。
穿过狭小灰暗的通道,旅途第二站就在面前。在这一站,我们能看到上海先民的日常劳动生活场景。广富林湖滋养着土地、野果遍布,湖中鱼虾肥美,丛林间鹿群出没,是一处极佳的居住场所,先民沿着弯曲兜转的湖岸线建立了村落,在此定居。此处的村落设计,也仿照了同时期黄河流域常见的房屋样式,而后又结合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建筑样式,建造了干栏式建筑,南北文化交融于广富林。面前往西北和东南延伸的方向上,先民利用红烧土块和细碎陶片铺成了一条“特殊”的陶土道路,千年前他们就踏着这样的小径走向文明的成熟。
历尽沧桑的广富林就这样从小小的村落走向一座繁华古城。在水下博物馆的最后两站,我们不仅探秘“上海之根”的源头感受真实的市井生活。伴随松江戏曲声,能瞧见布铺门口的松江布,能听到远处学堂传来的朗朗读书声……我们还迈入新时代的上海时期,玻璃展柜中陈列着六神花露水、双箭牌理发剪,墙上的庐山恋海报栩栩如生……
目前广富林文化遗址内的所有建筑都是经过当地老人回忆、家族传述、史书记载和宅基地分布,以及树、道、河等形成的地域版块等生态肌理、人文肌理所推理出来的。走在公园内,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
位于园区中心的核心保护区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挖的核心保护区,是广富林遗址研究最具价值、最珍贵的神秘之地。为了保护地下遗迹,这里栽种了各种农作物,春季有遍野的油菜花与桃花,孩童的笑声穿梭在花田之中,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生的力量。
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文化交流中心与城市发展规划馆三组建筑形成了一条南北向的主轴线,从大格局上重现了传统中式建筑中官宅三进院落的形式,无论置身于建筑群体的何处,都能感受到独特的空间韵味。
除此之外,从唐风的知也禅寺、三重塔,再到明清风格的官样建筑以及民国风貌的民居,历史在广富林留下的痕迹就这样通过建筑呈现出来。而位于遗址核心区域的骨针广场成为了广富林作为“上海之根”的文化标识,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矗立在面前,透过光影仿佛就能看见昔日的文明重现。三个瓦罐、五片碎陶组成的广富林考古遗址展示馆仿佛穿越时空来到这里,重现最早的“上海人”的质朴而精致的生活。
那么广富林文化——这个新鲜的史前文化类型是如何破土而出?这场历史大迁移从哪里开始,又从哪里结束呢?
这要从4000年前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说起。
4000多年前,豫鲁皖地区王油坊类型所代表的部族因社会剧烈动荡,黄河、淮河洪灾泛滥,被迫离开家园。他们长途迁徙,成为长江流域的中原移民。其中有一族便来到了我们知晓的佘山脚下广富林地区,王油坊南下的先祖,就成了上海最早的移民。
广富林人杰地灵,明清两朝出进士11人,举人19人,有的既是朝廷高官,又是著名学者。由此,广富林也被冠为集贤镇,遗址中由徽派建筑群落构成的集贤园,就是用来纪念和展现松江先贤留下的城市精神。
如今,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静静地隐于水中,和周围的江南水乡精致院落相得益彰。正如广富林文化从埋没水泽之中到发掘重现天日,沧海桑田,又有多少历史和文明,淹没在尚不为人知的水面之下等待人们去挖掘,去传承。
青春手记
中国故事,国际表达,Z时代唱享江南 之 青春手记,我是潘家睿,把江南的故事讲给你听。
海内外友人都知道上海这座城市,却鲜少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跟着广富林古文化遗址的深入挖掘,我们愈发看到这片土地上孕育的灿烂文明。谨以此篇文章,希望让更多人看到广富林文化、看到松江这片厚植文化的沃土,也看到上海摩登外的另一面。
来源:听江南
编辑:夏徐寅
责任编辑:孙欣祺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