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央视女记者王冰冰出人意料的爆红,近日她也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方式陷入了舆论漩涡。
一名疑似是王冰冰的疯狂粉丝在某论坛中发言,称王冰冰“塌房”了,并晒出部分截图,其中包括疑似王冰冰“早年结婚现场”(新娘仅露侧脸,无法判定具体身份)的照片,还有疑似其“英语四级成绩”等,图中显示,分数为369(及格线是425分)。
尽管央视和王冰冰本人尚未就此事作出回应,但舆论显然未如疯狂粉丝所料,朝着“塌房”的方向倾注。截至发稿,王冰冰的微博粉丝数量为520.3万,比12日下午部分媒体统计的519.4万多出近1万。不少自称本来对王冰冰“无感”的网友“路转粉”,表达了支持。
同时,多家媒体从法理、情理两方面对“塌房”言论提出了抨击。
据中新网报道,有律师指出,是否已婚、离异以及未公开的婚礼照片属隐私信息,不是普通的个人信息,“公众人物的隐私权是需要有一定范围的让渡和限制的,享受公众关注以及公众人物得到的利益同时,也需要放弃部分个人隐私权的行使,但是(评论的)让渡和限制都需要在一定合理范围内。”
该律师表示,关于王冰冰之前是否结婚、离异的信息,结合不知真假的婚礼照片、恋爱博客、不当评价的信息不属于应容忍的正常评价。且目前有关(疑似)其大学英语四级信息,有些断章取义。
《扬子晚报》评论指出,过度曝光明星、主持人个人隐私,病态追星,无疑是不可取的。明星、主持人尽管是公众人物,但其个人行为、个人信息,只要不涉及到违法违规失德,应该跟普通人一样,受到法律保护。 “人肉”与曝光他人个人隐私会触及到法律法规底线。故意暴露别人的隐私,本身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网友、粉丝追星,也要保持理性和尊重,别只关注明星“塌房”,同时也要规范自身追星行为。
澎湃新闻在评论《哪有那么多的房可塌》中写道,我们对生活中的王冰冰并不了解,也不需要我们去了解。个体私域,本来就轮不到外人去说三道四。评论分析语出“塌房”言论的内因认为,这是一种自我投射,是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和偶像划上了看不见的等号。粉丝们之所以要卖力地为偶像建房,不仅因为“房”里有崇拜的偶像,还有小心翼翼呵护着的“自我”。文章呼吁,偶像身上一定有某些闪光的品质,与其停留在空虚的崇拜,不如踏踏实实学习一下。
《新民周刊》发文,笔者想拜托网上的那些朋友,下次如果真的要攻击的话,麻烦去攻击那些业务水平不行或者道德失范的人,别再在一个年轻记者正常的私人生活上做文章。
《环球人物》指出,当某些粉丝发现,32岁有血有肉的王冰冰,并不是他们心中投射的那个理想的幻想对象,就用“人设崩塌”来发泄心中不满,用“人肉搜索”放大她过去生活的一点一滴,肆意解读评判。
如何看待“爆红”?王冰冰曾在B站的一档节目中自我剖析:“我思考了很久,我就觉得,我和那些其他的主持人比、出名的人比、明星比,我觉得我什么长处都没有,突然间非常受宠若惊,非常害怕,觉得我承担不起,承受不起。”
学界曾关注“王冰冰现象”时提醒,“出镜记者的成功转型为主流电视媒体带来了可观的收视数据,转变了用户以往对其单一的媒介形象,创造了振奋人心的传播效果,但出镜记者转型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颜值崇拜下的粉丝文化热潮造成新闻失焦,用户注意力发生偏移;二是,新平台极具互动性的实时弹幕消解新闻的严肃性,用户逐渐成为娱乐的附庸;三是,出镜记者私人话题挤占公共话语空间,理性对话的意义不复存在。”
文章认为,“电视媒体要严格把关,防止饭圈文化对主流媒体的渗入,不能让颜值主义消解新闻议题的严肃性;营造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引领用户理性思考,回归新闻本质。其次,出镜记者坚持正向的价值导向,积极引导舆论,不能为迎合用户需求而盲目跟风;做好心理调整,理性看待名利,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或许,“王冰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远比出圈、所谓“塌房”深远得多。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