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的“六”、“蔓延”的“蔓”、“接种疫苗”的“种”、“途经”的“经”、“必需品”的“需”,《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中,与疫情相关的易错字占了一半。
除这些以外,“宁夏银川”误为“甘肃银川”、“湖南省张家界”误为“湖北省张家界”、“鲅鱼圈”误为“鱿鱼圈”等疫情相关的常识错误,也都在2021年引发过热议。
从以上种种,我们能看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自2019年底以来,新冠疫情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超高频词。疫情的反复,一次次牵动国人的心。与此同时,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我们始终处于一种“犯错”的状态。从念错“新冠”的“冠”到念错“接种”的“种”,从混淆局部疫情所在地的名称,到认错流调信息上的专业术语,有些错误是一眼就能识破的,还有些错误则是许多人压根儿想不到的。
正如疫情防控这场遭遇战,我们想不到社会生活有时会按下暂停键,想不到切三文鱼的砧板上会沾上病毒,更想不到病毒非但不会消失,反而不断产生变异。诸多“想不到”,加之部分环节上的“想当然”,让我们一度处于被动,甚而面临困境。
但是,也正是在与疫情的遭遇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纠错机制。针对冷链食品的运输加工,国家卫健委发布多份指南,多部委联合严格把关;针对严峻的境外输入压力,民航局制定航班熔断举措;针对防控疫情与经济生产之间的平衡,政府提出“动态清零”的防疫方略。这些补丁,或微观或宏观,或短期或长期,它们维系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犯错+纠错”,在过去两年我们与新冠病毒的斗争中并不鲜见,这也将成为对未来的参照和借鉴。新冠疫情让我们“学到”了很多,语文差错只是其中之一。从念错 “六安”到写错 “途经”,这提醒我们,有些东西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我们不知道,还有些东西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我们的知识储备尚不足以覆盖前程的未知,我们恐怕要多怀一份谦卑和敬畏。这是“咬文嚼字”给予我们的启示。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