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习近平主席陪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时说:‘文化没有断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那么,是什么使中国文化没有断流?编史修志功不可没!”10月22日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的论坛上,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王依群首先抛出了论坛的主题。他说,“中华史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史志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灿烂辉煌。举办‘建党百年与史志文化’学术论坛,回顾历史,探索未来,以促进史志文化健康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和上海市地方志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协文史专委会、复旦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为指导单位。《上海地方志》《上海滩》编辑部为支持单位。
上海市委党史学习教育第三巡回指导小组、市委宣传部党史学习教育指导一组,长三角省级史志机构,及来自上海市(区)两级机关、高校、社会组织相关领导专家近百人出席论坛。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论坛贺信中说,“本次论坛意义特别重大......复旦大学植根于上海,浸润上海史志文化的浓郁氛围,与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地方史志学会有长期的深入合作,相信这次论坛必将为上海史志文化的健康发展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推究方志的源头,可从‘河图’‘洛书’说起。”浙江省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章其祥就史志发展作了回顾。我国早在战国时期已有地方志的萌芽,秦汉以后逐步发展和充实,到宋代体制已臻完备,明清是编纂地方志的鼎盛时期。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修志不多,但修志没有间断。宋元以来,历代保存下来的旧志有8000余种、10多万卷,约占全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兴衰、存续有着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也是全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志书是官书、信史,具有较强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国文化传承、不断流的重要载体。三千年来史志文化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极具旺盛生命力。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徐建刚说,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志书不但有存史功能,而且有育人、资政作用。一个有作为的领导干部都会读志、用志,重视发挥史志作用。战争年代是这样,新时代更需要这样。习近平同志曾指出: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过去,我无论走到哪里,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志,这样做,可以较快地了解到一个地方的山川地貌、乡情民俗、名流商贾、桑麻农事,可以从中把握很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上海警备区史志编纂办公室主任秦宏峰说,军史是史志文化重要部分,弘扬史志文化军队不可缺席。党史军史放心上,爱党报国有信仰。
丰富的地方志资源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安徽省委党史(地方志)研究院副院长吴静说。地方志还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可谓百科全书。地方志为一些诗文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使一些弥足珍贵的作品得以流传至今。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就有与《水经注》中有关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像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同样取材于《山海经》;现代著名作家萧军的长篇巨著《吴越春秋史话》,根据的材料也来自“地方志鼻祖”《越绝书》以及《吴越春秋》等。
二、百年史志,灿烂辉煌。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重视史志文化。1929年红军打下江西兴国县城,毛泽东在县图书馆一住下就专心致志读《兴国县志》。在长征艰苦恶劣环境下,仍不放弃寻找和阅读地方志书。他曾和工作人员说过朱熹“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严爱云说。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国家成立地方志小组,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成都会议上提倡修方志。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办公厅先后于1985年、1996年发布文件对地方志的编纂原则、组织设置作出具体规定,形成了各级政府主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组织实施的修志格局。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地方志工作条例》。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洪民荣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地方志事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上海地方志已建成办、所、馆、会四位一体组织架构,着力打造志库、智库、知库“三库”。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在致论坛贺信中指出,“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上海市地方志工作者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甘于奉献,锲而不舍,笔耕不辍,在艰苦、辛苦、清苦的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创造出一笔巨大的精神文化财富。约1.8亿字的上海市第二轮志书,全面记录了1978年以来上海自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状况,完整展现了上海的改革开放史。”上海二轮志书,共218部,是全国省级志书平均部数的3倍,覆盖面之广,参编人数之多前所未有。年鉴与地方史作为地方志重要组成部分,百年来也得到长足发展。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生健红介绍说,上海市年鉴连年评为全国优秀,特别是新修《上海通史》今年5月正式出版,体现了新时代上海史研究的最高成就。
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周蔚中说,我们要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强化全民学史、用史意识,不断推进史志文化在社会建设和全面发展中重要作用。解放日报党委副书记周智强说,要用好用活史志这个“文脉之根”“精神之矿”,展现史志优势,助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推进。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姜复生提出,要重视对志书的开发利用,编纂以志书为基础的普及性、趣味性通俗读物。近年来,上海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编印的《上海通志》《上海六千年》及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等,深受读者喜爱。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说,要以改革精神推动工作理念、模式、产品全面创新,走出深闺、整合资源、加强宣传,让史志文化真正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
中国历史文化资源对于上海城市特别重要。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熊月之接着说,嘉定、青浦、松江、奉贤与南汇等五城,是上海城市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主要承载地,因而,在新城建设过程中,对于这些地方的历史文脉,包括历史遗址、遗迹,需要大力发掘、梳理、研究与弘扬,使这些资源成为上海文化地图中心的亮点。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巴兆祥呼吁,要加强史志文化理论建设。地方志从私人撰修到官修,从民间自发到国家统编,从一本书到志、史、鉴多业并举的地方志事业,应该说史志文化在不断进步,但与社会发展形势还不相适应。至今没有一部地方志法,学科建设也比较滞后,需要史志工作者大声疾呼,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王为松说,这次论坛作为“上海市社联第十五届学会学术活动月”立项活动,为“学术活动月”开了个好头,对推动史志文化宣传推广,促进社科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