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口罩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必需品和日常消费品。如今,出门不戴口罩,就如同古时士兵打仗不带盾牌,将自己置于险境。但有一个问题始终存在:一直戴着口罩的您,会戴口罩吗?
其实,戴口罩是门技术活,正确地佩戴口罩,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不经意的动作和习惯,都会使得病毒乘虚而入。因此,戴口罩不但是态度问题,也是专业问题。
以下五个高危动作让口罩白戴:
1. 口罩拉到下巴或者套在胳膊上
环境中可能有悬浮的病毒,脖子和下巴是病毒暴露区域,将口罩拉到下巴,口罩内层会受到污染,将口罩戴回口鼻时,就会增加感染病毒的风险。
还有的人为了方便,把口罩套在胳膊上,这样也有风险。手臂活动范围大,细菌和灰尘很容易附着上去,把口罩套在胳膊上,细菌就沾染到口罩内层,再戴回去的时候就更容易被感染。
2. 用过的口罩直接放包里
口袋和手提包放过那么多东西,里面的细菌可不少,如果直接将口罩放进去,很容易使口罩沾染病原微生物,等再戴时反而容易致病。
建议外出时最好准备一个干净的袋子,把跟鼻子嘴巴接触的那一面往里对折,放入袋中。如果没有袋子,可以在口罩内侧铺张干净的纸巾,然后对折扎紧,最后再用纸巾包好,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隔离了病菌。
3. 戴两个口罩
戴多个口罩会影响口罩的气密性,保证不了口罩与面部的贴合,容易导致口罩更加漏气;而且还会增加呼气的阻力,影响我们正常呼吸。
只要挑选质量合规、与脸部贴合度高的口罩,同时正确佩戴,就能有很好的防护效果了,没必要戴多个。
4. 口罩不戴紧
日本MBS电视台的一档节目曾做过一项实验,节目组让一位女士在戴口罩后故意不贴合口罩的鼻夹处。
之后,医生使用特殊设备,测量口罩外侧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多大几率进入口罩内侧,结果,有害物质泄漏率达到100%。
所以,戴口罩时一定要多做两步:按按鼻子,贴紧下巴,越严实越好。
5. 手触摸口罩外侧
口罩最外层肯定是最脏的,用手触摸口罩外侧后没有洗手,如果再接触到鼻子或眼睛,反而增加了感染风险。
以下七种情况必须及时更换口罩
除高危动作外,还有的人会将口罩重复利用,陕西卫健委曾提醒:一个口罩不能无限期、无限次使用,出现这7种情况必须及时更换口罩!
1. 口罩受潮时;
2. 口罩内有异味时;
3. 呼吸阻力明显增加时;
4. 口罩有破损或损坏时;
5. 口罩与面部无法密合时;
6. 口罩受污染(如染有血渍或飞沫等异物时);
7. 曾使用于隔离病房或与病患接触。
还有人问:给口罩喷点酒精,消毒杀菌之后,是不是就可以重复使用了?
答案是否定的,用酒精处理口罩,会让口罩外层的材料变性,对于唾液的阻挡能力就会下降,这样口罩的过滤功能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失效。
8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新版《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2021年8月版)》,对公众戴口罩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和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也需要佩戴口罩。
今年7月以来,境外输入引发本土聚集性疫情已先后波及多个省份,暑期人员外出流动多,疫情传播风险进一步增大。同时,受长期持续的疫情影响,公众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防护意识减退,存在接种疫苗后就不用再戴口罩等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在落实防疫措施和个人防护方面出现漏洞。
为提高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防护意识,防范疫情传播风险,国家卫健委对公众和重点职业人群戴口罩指引进行修订,进一步强化防护要求。
在新版戴口罩指引中,重点职业人群主要涉及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等三类人群,并对重点职业人群佩戴口罩提出相关要求。
——境外输入和污染传播高风险岗位人员,特别强调境外冷链食品、交通运输相关的海关工作人员和保洁员、搬运员、司机等岗位强化防护,工作期间全程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防范经物、经环境、经人的传播风险。
——医疗机构工作人员,除医务人员、直接接触病人或感染者岗位工作人员重点防护以外,接触潜在污染物的人员,比如保洁员、护工、水暖工、化验室工作人员等佩戴颗粒物防护口罩,医院其他工作人员,比如保安、导医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公共场所服务人员,比如乘务员、警察、快递员等,以前要求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这次修订进行了提级强化,要求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防护级别口罩。
此外,指引建议公众家里日常备用一些高级别口罩,当家人出现了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到医院就诊的时候,佩戴更高级别的口罩,全面防范传播风险。
综合自新华社、澎湃新闻等
编辑:范家乐
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