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点外卖的人不难发现,结算订单中除运费外还有一笔费用——包装费或打包费,金额从几毛到几元不等。这笔钱到底该不该收?
近日,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永辉超市作出处罚:永辉云创科技有限公司因在其运营维护的微信小程序“YH永辉生活+”中未事先征得消费者同意,对每笔订单收取1元包装费,共201480单,被没收违法所得8059.2元,罚款32235.8元。
收款1元,罚款3.2万,如此重罚的依据是《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根据相关条例,经营者不得强迫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不得违背消费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服务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提供可选择性服务应当事先征得消费者同意。换言之,收取包装费若未经消费者同意,即便只是1元,也侵犯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对于多数消费者而言,一笔二、三十元的订单多收1元也许并不影响单次消费体验。但若按年计价,那么网购频繁的消费者需要额外支出一笔可观的包装费。而对于企业来说,仅两个月的包装费收入就累计20多万元。依此类推,每年的包装费收入同样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款项。
当然,比计算包装费和罚款金额更重要的,是树立一种观念:对于事关消费者切身利益的收费项目,应采取锱铢必较的态度。如果默许商家、平台收取1元包装费,实际上就是间接鼓励巧立名目收费,那么消费者将进一步陷入被动,其正当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事实上,包装费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商家、平台变相涨价的工具。比如线上订购奶茶需要收打包费,而线下购买则不需要,此间形成了差别对待;比如小龙虾外卖按只收费,包装费相应倍增,而实际却是统一包装;再比如个别商家过度包装,刻意抬高打包费用。从网友们的反馈看,包装费已成为多数外卖平台达成共识的默认项,而以包装费为名的提价行为也被许多商家玩出了花样。
从这个意义上讲,永辉超市被罚,是给全行业重申行为规范,确立参照标准。随着新零售、社区团购等线上消费模式的层层迭代,快递、外卖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正因此,与之相关的法律监督要及时跟进、落实到位,力争确保消费者的每1分钱都不被白白扣除。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