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今天是2021年7月17日星期六
“文汇早读”带您浏览
今日《文汇报》精彩报道
《上海为什么需要一座世界级天文馆?》
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今天(7月17日)开馆,明(7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
上海为何执著于建设一座天文馆?为了探寻宇宙之美,为了仰望星空的浪漫,为了在下一代心中埋下好奇的种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最终,这些答案殊途同归——从某种意义上说,天文馆就是要把最“硬核”的科学用最“柔软”的方式表达出来,呈现于世人面前。>>详情
《文艺快评 | 探索驻演的“上海模式”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阶段考》
7月16日晚,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美琪大戏院开启为期半年的驻演。月底,该团另一部精品《朱鹮》紧随其后。下半年, “海上生民乐”文旅项目和《时空之旅2》也将接连启动……几个重磅项目的驻演正式启程,标志着上海进军亚洲演艺之都迈入新的阶段——当剧场标准、剧目数量、市场体量等“硬指标”进步显著,上海将以常驻精品,擦亮“上海文化”的演艺品牌标识度,助力城市软实力的提升。
探索驻演,眼下是最好时机。>>详情
《那些年,他们还不是教授》
前一阵子整理书房,翻箱倒柜,找出了我的“复旦日记(1978-1982)”。这些日记本,一共四册,是我自1978年10月起在复旦大学历史系读书生涯的“流水账”。
仔细翻阅,我被其中记述的中年教师片段又一次吸引。当年在历史系,中年教师是“顶梁柱”,我们曾亲承謦咳,甚至与之朝夕相处。那些年,他们大概四五十岁,因时代耽搁,职称仍为讲师或助教,但有的人早已名声在外,是没有“教授”头衔的著名学者;有的人在社会上没名气,却在学术圈享有盛誉;还有的人一辈子默默无闻,但同学们忆起他们,至今两眼放光……
《朱一龙:<叛逆者>使他从“流量”向真正的演员迈进》
热播剧《叛逆者》日前落下帷幕。在这部近期少有的现象级的谍战剧中,33岁的朱一龙塑造了一个性格丰富而有层次感的成长型人物形象林楠笙。从特训班里的一张白纸到最终转变阵营成为一名老练的中共地下党,朱一龙将人物的转变过程演绎得细腻深刻丝丝入扣。有人说,从《镇魂》到《叛逆者》,朱一龙完成了流量明星到一个真正演员的转变。
上海中心气象台2021年7月17日5点钟发布今天和明天上海市天气预报: 多云到阴,今明天午后到傍晚局部地区有短时阵雨或雷雨。东南风4-5级阵风6级,沿江沿海地区和江河湖面6级阵风7-8级,今天夜里都转4-5级。今天最高温度32度,明天最低温度27度。今天相对湿度50%-90%。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