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到中学,是降级还是降维?
近日,广州白云区教育局对2021年公开招聘教师岗位博士研究生拟聘用人员进行公示。在名单上,物理学副教授赖博士的拟聘岗位为中小学物理教师,由此引发热议。
有人说这是大材小用,他们只说对了一半。基础教育是民生大计,事关国家根本、民族未来。如此重要的岗位,岂是“小用”?
更何况,中小学不仅传授知识,即“教书”,还重在培养孩子的品性、习惯、兴趣,即“育人”。在知识的维度,基础教育所需的学科高度、深度、精度自然远低于高等教育,但在育人的层面,中小学教师的工作难度、强度、复杂程度远超大学教师。
试想,当物理系副教授走进中学课堂,他头顶学术的光环,精通深奥的理论,还摆脱了科研的苦恼。但坐在他面前的,是一群稚嫩的学生,他们中有人压根不喜欢物理,有人喜欢却学不会,还有人一学就会却总在考试中犯低级错误。他们性格有别,特长各异,却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他们远虑不同,近忧却高度一致——升学。面对这样一群孩子,他有十足把握担负起一个老师的责任,用中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解释科学界的奥秘吗?他有充分信心扮演好半个家长的角色,在课堂内外顾及每个孩子的成长吗?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中、小学教育不能简单线性地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大学老师和中小学老师的区别也不在于社会地位,而更像是性质不同的两份工作。从大学到中学,不是退回舒适圈,而是破圈。
破圈意味着压力、挑战,但接二连三破圈,也反映出一些更现实的利益,比如薪资更高、发展前景更好、解决落户等。这些问题无法回避,也无需回避。所以那些跳槽到中学的高校学者,无论出于主动,抑或略显无奈,他们的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学者的跳槽对高校而言无疑是损失,学者扎根基层对学科前沿研究也会产生影响。这个问题需要反思,但不应以苛求学者牺牲个人为前提。高等院府的管理方、科研成果的评价者更应该对此深思。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