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名演员,什么最重要?容貌?造型?演技?
近日,青年演员刘昊然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演员这个工作可能会面对很多不同的角色,其实我觉得最关键的就是知识储备。很多老师和前辈跟我说,演员到了最后,其实大家在拼的是文化底蕴。”
必须承认,演员是一个“祖师爷赏饭吃”的行当。有些人天生丽质,有些人“戏精本精”。许多人梦寐以求但始终无法企及的演艺行业门槛,他们轻而易举地就跨过了。
但一名好演员并不等同于俊秀的外表。事实往往相反,许多五官端正的演员尽其所能也无法摘掉“花瓶”的标签。一名好演员也未必时时刻刻“演技炸裂”。悲伤时三秒流泪、惊恐时“瞳孔地震”、愤怒时青筋暴突......这些基本功一旦脱离剧情,将丧失情绪表达的意义;纵使出于剧情需要,也常因不合时宜而显得用力过猛。
真正的演技流于自然,而自然的表演源于现实。现实是复杂的,其中有日常生活的琐碎,也有时代变迁的沧桑,有当下的勃勃生机,也有历史的悠悠深远。现实的复杂性也决定了演员必须“一人多面”:
演员王劲松在《大明王朝》里饰演阴阳怪气、忠奸摇摆的太监杨金水,在《军师联盟》里饰演满腔热忱落空、对现实彻底绝望的荀彧,在《破冰行动》中饰演表面斯文、内心丑恶的大毒枭林耀东。
演员张志坚是《大明王朝》里飞扬跋扈的严世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能谋善断、惜才深情的董建昌,也是《人民的名义》里城府极深、阴险毒辣的高育良。
演员张译在《士兵突击》中扮暖男,在《北京爱情故事》中扮心机男,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扮毒舌男,在《悬崖之上》中扮深沉硬汉。
这些角色本身立体饱满,相互之间又差异悬殊,却在同一个演员的塑造下深深地印刻在观众心底。放眼整个演艺圈,如以上这般“演谁像谁”的演员并不多。更多演员受限于个别作品的超高知名度,以至于陷入“演谁都是本人”的尴尬处境。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会干瞪眼,“演谁都不像”,拉低了行业的整体门槛。
其实,要实现“一人多面”、“演谁像谁”,固然有外在因素的作用,比如外貌的可塑性、剧本的契合度,但“最关键的就是知识储备”。知识部分来源于课堂和书本,更多还是生活的结晶。对于一个演员,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演活历史人物,唯有读懂生活,才能演出这个社会的形形色色。从这个意义上讲,演员的基本功不是会哭、会闹,而是会学习、会生活。
储备知识、读懂生活,“文化底蕴”便浑然天成、自然流露。这种气质绝非油头粉面、西装革履所能伪装,也不是矫揉造作的微博文案、强行摆拍的读书照片、刻意宣传的学霸人设所能掩饰,而只能沉下心来,通过扎实工作与踏实生活来不断打磨、沉淀。
人设林立、流量四溢,如今的演艺圈里正刮着一股浮躁的“青春风暴”。但肉眼可见的是,风暴过后一地鸡毛,流量光环黯然褪去。如何才能避免日常翻车?如何才能在汹涌的浪潮中立足?小鲜肉们,最好放弃侥幸的幻想,向着“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一步一个脚印吧。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