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北内陆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文化根脉所在地,广阔的西北内陆大地上矗立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城与古都,最近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刘宁研究员所著的《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一著有开创之价值。刘宁以强烈的跨学科创新意识,以新材料的发掘与运用,地理空间与文化景观的新研究视域不仅开拓了中国近现代城市文学研究领域,也对当前正在兴起的文学地理学研究起着积极推动和深化作用。
《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是在百年时间维度里发现现代性的西安与阐释西安的现代性。上篇着重阐述西安城市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物质文化和新空间建构,下篇以西安城市工业化发展、城乡互动关系,以及迅猛发展的城市化进程阐释现代性深入西北内地之后引起的城市变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现代交通设施是建构西安现代性的外在表征;印书馆、影院、旅馆、公园是塑造现代西安的新文化空间表征;青年婚恋生活、市井民生、作家览胜记游是现代西安城市多样化生活内容。
百年时间河流里,书写西安的近现代作家们很多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还有些曾有旅欧、旅美的人生经历,这种域外或沿海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使得他们一旦进入西北内陆城市西安,便会及时发现中国西北与东南沿海,乃至海外存在的时间差、地域差。刘宁将西安作为中国西北门户,使我们看到这座千年古都的现代性发展历程。
近十几年,社会学史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大量散见于地方志史、文集笔记、野史轶闻、戏剧小说、民歌俚语、家谱族谱都陆续作为新资料进入学人研究视野中。
刘宁引用文学文本作为近现代西安城市生活和文化史建构的重要依据,其中王独清的《长安城中的少年》,张恨水的《西游小记》《小西天》《燕归来》,尹雪曼的《战争与春天》,牛汉口述的《我仍在苦苦跋涉》等作家文本绝大多数是首次被作者发掘出来,并运用到研究里,还有大量鲜为人知的报刊文章也成为她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史的重要资料。新资料的发现与使用必然带来研究的新格局、新气象,作家文本提供了复原、感知西安这座城市更全面、更丰富的可能性,也更好地实现文学与社会学学科交叉、相融做出了贡献。这种交叉学科研究,使中国城市史研究从单一的史学叙述模式转变为多学科加入的全面叙述模式。
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以文学文本建构城市生活文本,她还试想建构一种时空交织的立体研究方式。刘宁将九一八事变、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国城市工业化发展,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等一系列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与西安城市的现代性勾连起来,从而使我们看到,作家们在还原历史和社会情境时,比许多史料描述还要真实、生动;比如对抗战期间山东学生辗转秦岭、西安的情境描摹更准确地折射出抗战时期西安的社会现实。如果说史料和地图能为城市史研究创建起一个时空框架,那么包含丰富情感和不羁想象力的文学文本则填充起城市多样化的生活史内容。
刘宁还特意选取了“意象”视角构建西安的现代性。作家们在构建城市生活与文化时努力将城市景观建构成一种精神图景。于是,灞桥烟柳、咸阳古渡、华清温泉、碑林石刻等城市意象出现了,它们经过中国古典诗词千年吟咏积淀而成,至今仍具有塑造西安城市形象的作用,而城墙、古原、中国魂魄等这些经由中国当代作家建构出来的西安城市新意象,如贾平凹所言:“表现的是一种东方的神秘,囫囵囵的一个旧文物,又鲜活活是一个新的象征。”
每座城市的创建都必须依存于周围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山水是城市选址、城市规划的自然地理条件,而城市又实实在在是一个人类文明巨大的象征。每一次城市新创建似乎都是在每一次社会变革时产生的新理念下而生成,做城市文化研究必然是要在地理空间视域观照下做人文精神的阐释。刘宁的这部著作是城市文学地理学一个较好的研究范本。从作者的地理空间架构意识与她的文化景观叙述表达,以及空间转移下的城市生活变迁等研究理念来看,刘宁都是在做关于城市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新尝试。交通景观是她将西安这座城与广阔大西北联系在一起的纽带,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是她为西安城市空间构型镌刻的人文性,这在下篇20世纪下半叶的西安城市空间和人们城市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该著上篇以城市人文景观和文化空间结构,下篇则转化为以自然地理景观安排论著结构,作者引领着读者,将人们的视觉从秦岭脚下延展到关中平原,然后到西安这座城,最终落在西安郊区的田园山水上。
显然,在这部专著中近现代西安城市不只是现代性的场所,更是现代性本身。文人在易俗社欣赏秦腔戏是移风易俗的新文化风景,作家们畅游城南寺院道观、胜迹废墟、秦岭山水则构成现代文旅的重要部分,而街头是补衣妇、农民工、流浪艺人的活动场所,书店、街巷是作家漫游城市的生活空间。每一处城市空间几乎都携带着阶层的烙印,空间皆因不同人的生活和活动而拥有别致的风景抑或景观。
景观是刘宁从这百年近现代作家文本中提炼出的另一个重要范畴,它强调视觉的凝视作用,凸显城市的审美价值和意义阐释内涵。展现在论著中的1920年代的鲁迅在西安欣赏秦腔,1930年代的张恨水感受到的灞桥柳絮里的黍离感,1950年代柳青笔下西安城市郊区田园的明媚春天,1990年代陈忠实文中文化深厚的古原,贾平凹文本里的西安。作家文旅和城市漫游是一幅隐喻着深邃文化内涵的历史图册和社会生活画卷。
《近现代作家视域中的西安意象》是刘宁将文学的文本细读与社会学的实地考察,以及历史学的史料分析结合起来,建构起的一部成体系、有新意的城市文学地理学专著。她从城市学经典之作中汲取充分营养,借助近现代中外作家丰富文本,经过长期而艰辛地资料收集、辨别工作,通过不断对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的仔细揣摩,以不惮前行的探索创新精神,呈现给我们一部从中国西北内陆城市发展视域来建构现代中国的力作。
(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教授)
作者:李继凯
编辑:范家乐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