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先生您贵姓?”
“姓许,言午许,渊博的渊,冲是两点水加一个中间的中,最近《朗读者》报道了我。”2017年中秋夜,一名独自骑自行车不慎摔倒,鲐背之年的老人,向前来施救的医务人员介绍自己。
同年2月,在央视热门综艺《朗读者》的舞台上,他递向主持人董卿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许渊冲。他自言“狂而不妄,名字已经比名片响,句句实话”。一夜间,这名从西南联大走出,钱钟书的得意门生、杨振宁的同窗挚友,把中国优秀诗歌翻译成英、法文,令国际友人叫绝的翻译家火出翻译圈,在无数青年学子心底勾勒出兼具个性、才华、风骨,一个学术大家的样子。
6月17日上午,许渊冲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对他的怀念,在网络社交媒体中铺天盖地。许渊冲“狂而不妄”的妙语被剪辑成一个个片段,同他的译作、以及过往描摹他人生的文章一起成为怀念的一部分。他狂了一个世纪,尤其在学术上与同行就直译与意译论战了一辈子。诚然,论战本身更容易在学术圈引发共鸣,不过许渊冲于论战背后的坚持,亦在大众心中泛起涟漪,人们体察到他那得以“出圈”的性情中,所深藏的从一而终。
许渊冲曾直言不讳地评价一名同行将“道可道”翻译成“道是可以说的”,将道翻译成“Tao",“完全不行,(对帮助外国人理解)一点用都没有,肤浅”,“你看我说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但不一定是你所知道的道理’,这句多厉害啊!”诸如此类的学术之争在他的翻译生涯中占据了不小的篇幅,姑且不论水平高下,却能折射出许渊冲对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效推向世界的诚恳探索。世间文化固然各有差异,却有共情,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如果推广得当,足以产生巨大影响力。
于是拳拳之心中,许渊冲对技艺生出近乎顽童般执着的追求。在西南联大求学时,他去听冯友兰讲哲学,冯先生在台上说,“诗的含蕴越多越好。满纸美呀,读来不美,这是下乘;写美也使人觉得美,那是中乘;不用美字却使人感到美才是上乘”。许渊冲把这些话琢磨了几十年,联系到翻译上,悟出“形似是下乘,意似是中乘,神似是上乘”,其后每每按此路径译诗,深以为傲。也正是此番专注,让他在把中国古诗词推向世界时,能问心无愧地做到“音美、形美、意美”,达到他所追求的最高标准——传达感情。许渊冲曾说:“在不歪曲作者意思的情况下,翻译一定要把一个民族文化的味道、精髓、灵魂体现出来。”“只有坚持中国文化的美感,才能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他确实做到了。许渊冲的中译英作品《楚辞》被美国学者誉为“英美文学领域的一座高峰”;译作《西厢记》被英国出版界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也许,这就是他执着于意译的理由——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之美。如今,同行如是评价,许渊冲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最早的觉悟者、提倡者和践行者,“特别是近三十年,他一直在做这个事情。”
这番评价名副其实。2017年中秋,许渊冲不慎摔倒住院,在病床上,他喃喃自语,“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现在我们科技、军事、商业都在走向世界,所缺的就是这一项,我填补的就是这一项。我要快点出去......”这是一名时年96岁,早已著作等身的翻译大家内心最急切的牵挂。这是一部关于许渊冲纪录片中的一幕,彼时,他的声音淹没在探访者对他的关切中,医生对他病情的描述中,蕴藏的情感却如此朴素、热烈而纯粹。
这一场意外对许渊冲的身体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多少阻碍了他实现“每天为世界创造美”的目标,不过老先生曾自嘲,“那天月光如水,从某个意义上还摔得蛮美的。”
月光如水,他似乎一直看着月亮。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
来源:文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