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 先导片
第十讲 江山代有才人出
《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网上海频道、阿基米德传媒共同制作,将在FM93.4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市民与社会》节目播出音频党课;在学习强国、阿基米德APP、话匣子APP、人民网上海频道、青春上海、今日头条、看看新闻等平台上线视频党课。
【历史回眸】抗战时期,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一股“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的热潮。仅1938年一年,就有1万多名青年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获准去延安。到40年代初期,延安形成了约4万人规模的知识分子群体,学历在初中以上的超过7成,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将近两成(19%)。这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茅盾、冼星海、艾青等人。
【历史之问】为什么在短短三四年间,中国共产党能“延揽天下英才”?中国共产党如何持续保持对青年一代的吸引?
【江山代有才人出】主讲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师 李明
先给大家看一组数据: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在2019年新发展的党员中,35岁以下青年党员占比超过80%,为188.3万人。而在九千多万名党员中,40岁以下年轻党员的比例更是超过了三分之一。
这是特别令人欣慰的两个比例,因为这说明我们党对青年一代的吸引力依然强劲,显示出百年大党的青春活力和未来希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保持青春活力,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够保持新陈代谢、后继有人。
少年时加入少先队,青年时加入共青团,成年后加入共产党,是激励新中国一代代人追求进步的动力和目标。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再到共产党员,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培养链条。这个培养链条就是保证我们党自身延续与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也是我们党能够后继有人的重要秘诀。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个培养链条中,共青团发挥着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衔接作用。
说到共青团,您知道共青团是谁创建的吗?如果您去过渔阳里,一定知道这个答案。现在我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共青团创始人俞秀松的故事。
北上广OR回老家,百年前的90后俞秀松这样选择!
我们可以看到,20岁的俞秀松就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是“等到大家都有饭吃,连讨饭佬都有饭吃的时候,我再回来”。那个时候的俞秀松一定是找到了心中所“信”,所以即便家里只给了“一元路费”,他也要去北京、上海闯一闯。我想,当他把这“一元路费”放进兜里时,他一定坚信自己的目标能够实现。
事实的确如此,1920年,俞秀松作为最年轻的发起人,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并且筹备创建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为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
说到俞秀松离家追梦的故事,我想起来最近几年很多青年关于“回家乡还是北上广”的两难选择。这个故事或许能给那些“纠结青年”一些启示。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管是回家乡,还是北上广,都谈不上“哪个更好”。关键是你自己要清楚为什么出发,并且在最好的年华全力而为、不负青春,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百年前的一名“90”后,俞秀松体现出的责任担当和勇气魄力令人敬佩。我也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俞秀松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创建青年团呢?
要建设一个党组织,发展党员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就明白,青年人思想最活跃,参与社会改造最积极,是发展党员的生力军和预备力量。成立青年团就可以吸纳和培养进步青年。
现在我们回到刚开始时候的那个问题,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延揽天下英才?
知识青年奔赴延安
相信大家和我一样,每当听到《黄河大合唱》时,都会热血沸腾。抗战时期,正是这首歌曲鼓舞着千千万万的青年奔赴抗日前线。我想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这首歌的作曲者是被毛泽东称为“人民音乐家”的冼星海,他就是奔赴延安青年知识分子中的一位典型代表。
放弃豪宅,这个作曲天才竟然在土窑洞工作!
1935年,冼星海留学归国,他在上海、武汉等地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那个时候的冼星海,虽然物质生活条件不错,但是精神却非常郁闷。为什么呢?因为国统区黑暗、腐败,国民党消极抗日、压迫人民。
1938年,冼星海收到了来自延安的邀请信,鲁艺音乐系全体师生签名邀请他担任音乐系主任。来到延安后,他在窑洞里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一气呵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然后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演奏。
冼星海在窑洞创作
冼星海指挥鲁艺合唱团排练《黄河大合唱》
公演成功后,中华大地无数革命志士高唱着这个曲调奔赴前线英勇杀敌,奏响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代强音。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日的政治主张和民主、自由、平等的关系氛围吸引了四万余名青年知识分子奔赴延安。在这些人中,有些刚开始不一定认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是单纯的爱国心驱动。但是到了延安,他们都被这种氛围感染了,就像冼星海半年后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那样,坚定地留了下来。
冼星海所参与的抗日救亡是为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这也正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正是通过这种鲜明的政治主张,来吸引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跟着党走。
在刚刚经历的这场抗疫斗争中,我们党贯穿始终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同样感染和鼓舞着新时代青年,党员先上、领导先上这些口号体现了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赢得了民心。
张文宏在抗疫初期呼吁:“共产党员上!”
正是在党的旗帜引领下,抗疫斗争期间,25000多名优秀分子火线入党。在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将近一半是90后、00后。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其实我们中国共产党不仅注重凝聚青年,更关心青年的培养和发展。我们常听说到的“后备干部梯队”,就是其中一个体现。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开展过第三梯队建设,通过培养和提拔中青年干部,让我们党的队伍保持梯队结构,使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到 1985 年初,“第三梯队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省、地、县“第三梯队”初步建立起来,选出了11万多名后备干部,给他们安排各种锻炼机会。二是选调应届优秀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选调生”,也属于当时第三梯队建设的重要内容。选调生工作重启40多年来,为我们党培养了大批后备干部力量。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就是新时代的优秀选调生代表。
离开北京后,这位女硕士成了土味村官!
黄文秀2016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当时就作为定向选调生,自愿回到广西百色革命老区工作,并主动请缨到大山深处的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之后,黄文秀开展的第一项工作是摸排贫困户的最新情况。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很多村民都不信任她,根本不给她开门,有的村民直接就说:你一个女娃娃也帮我们解决不了问题,还是别耽误工夫了,赶紧回城里享福去吧!
这让黄文秀心里特别憋屈,她找到村里的老支书请教。老支书告诉她,农村其实就是一个熟人社会,你跟村民熟了之后,他们就愿意接纳你了。
那天晚上黄文秀一夜没有睡着,她意识到自己开展群众工作的路子没有走对——人还不熟,你就拿着本子到人家家里,问你收入多少、家庭情况,人家自然会排斥和反感。
从那之后黄文秀就改变了工作的方式方法。进了贫困户家里之后,她不是去问东问西,而是脱掉外套、拿起扫帚,帮助他们扫院子。贫困户不在家里,黄文秀就到田地里面一边帮他们干活,一边聊天。
有户村民为了供养家里两个大学生陷入贫困。黄文秀告诉他们,现在有“雨露计划”,就是我们国家的一项脱贫工程。她帮贫困户填写了申请表,很快被批准下来,一次性就给这个家庭省掉了1万块钱。
时间久了见得多了,村民们还真的接纳了她。驻村两个月以后,黄文秀学会了说当地话,掌握了贫困户的最新情况,从那之后黄文秀全身心地投入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中来。村民们不光不把她当外人,还非常信赖她,愿意跟着她做更多的事情。
根据黄文秀的故事,我总结出这么一句话:
吃百姓吃的饭,喝百姓喝的水,才知道百姓需要什么。
上百姓家的门,说百姓说的话,才能真正为百姓说话。
从最基层摸爬滚打起来的干部,心里才会装着老百姓,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各位,您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基层工作经历,以及这种工作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收获?
不管是否名校毕业,也不管你的专业知识多么扎实,进入职场都需要接地气。你要了解所在组织最基层一线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主要的诉求和痛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清楚所在组织的运行逻辑,才能够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
各位,中国共产党是为谁服务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所以我们党一直以来就注重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干部扎根基层,了解中国最基层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让青年干部坚守初心使命,接好历史的接力棒。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100年来,一批又一批青年党员前赴后继,让党旗之红更加鲜艳,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回看过去,我们党因青年而开创历史,建功立业;放眼未来,也必将因青年而充满朝气,生机无限。
始终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永葆青春朝气和青春活力。
【留声未来】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面对诉求日益多元的青年,我们如何不断创新培养青年的方式方法,以先进吸引上进,从而持续引领和凝聚新生代力量?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编辑:范家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