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称赞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11月1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通考察调研时,再次赞扬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
张謇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同时也是南通大学先校长。张謇倡导“父教育母实业”之理念,躬行“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之宗旨,高举“实业救国”“教育兴国”之大旗,立足南通、惠及全国,利在当时、功垂千秋,倾注一生心血浇灌教育之树,绽放文明之花,结出模范之果。
百余年来,张謇精神历久弥新,有学者将之概括为五大内涵——“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洞明世界大势”的开放胸襟。在南通大学薪传火继的百年办学史上,一代代通大人继承张謇精神,不断凝练出张謇教育思想的三大特质——“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育初心,“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教育原则,“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这对办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奋力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且重要的启示作用。作为高等教育人,我们应努力感悟张謇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诚信品格、民本意识、开放胸襟,大力弘扬张謇教育思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奋力拼搏、力争一流的浓郁氛围,进一步掀起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热潮。
一、坚守“道德优美、学术纯粹”的教育初心,培养时代新人
张謇深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与浸润,在“父教育母实业”的救国历程中提出“道德优美、学术纯粹”,认为“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道德是做人的准则,学术是成才的关键,将两者结合不仅是张謇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更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而不断变化和丰富,不是人的自然本质所体现出的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依据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形成的具有特殊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重大命题,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育新人”这一使命任务。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养时代新人便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从张謇的教育思想来看,“道德优美、学术纯粹”“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的核心与根本在于爱国,这也是张謇精神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之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源泉。千百年来,爱国主义不断激励中国青年把自身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培养时代新人,就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广大青年时刻牢记张謇“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以爱国主义为动力,以报效祖国为目标,立德树人。
“道德优美”,需要广大教师正确引导。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张謇曾秉持“普及有本,本在师范”之理念,创办中国第一所民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可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今,我们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让广大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道德优美”的人生品格,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学术纯粹”,需要广大学生艰苦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奋斗精神,鼓励广大青年“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并提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广大学生需要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保持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努力成为具备坚定理想信念、崇高品德修养、扎实知识见识与综合素质的时代新人,践行“学术纯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坚持“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教育原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张謇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的思想精髓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相继凝练出“祈通中西、以宏慈善”“忠实不欺、力求精进”等校训精神话语体系,共同融汇成今天各项教育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臂画教育改革,指出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还强调,教育体制改革是教育创新的关键,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这也是张謇以“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教育原则,引领近代南通的教育新风尚,实现民智开化、民力提升的立足点与出发点,因而要求我们坚持“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教育原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祈通中西”,心怀“洞明世界大势”的开放胸襟。张謇曾积极聘请世界各地知名学者来南通授课、讲学,组织、资助青年学生出国留学,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开融通中西、洋为中用、教育国际化风气之先河。“祈通中西”要求我们吸收借鉴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扩大教育开放,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统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促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不断加快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不拒细流,方为江海。
“力求精进”,塑造“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张謇寄予学生“力求精进”的深切期许,希望学生坚定信念,坚强意志,立志成才,勇攀高峰。“力求精进”要求我们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策应“四新”,瞄准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三、坚定“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针对近代技术人才匮乏的现实,张謇提出“指行并进”“学求致用”的教育理念,即“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他曾自言:“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从张謇的办学历程来看,他坚定“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教育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经济建设促进教育事业繁荣,二者相辅相成。
“学求致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张謇以“指行并进”“学求致用”的教育理念,指明近代中国的办学方向——实现民族复兴。现如今,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这是“学求致用”在新时代要求的办学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教育的“四为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使教育呈现最鲜亮的底色。
“学必期于用”,发扬张謇“兼济天下苍生”的民本意识。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奋力发扬张謇精神中的民本意识,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当前,中国共产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饱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待,保障人民有更多教育获得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真正实现“学必期于用”的教育理念,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用必适于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近代以来,张謇的教育事业立足南通,惠及全国,充分体现他“用必适于地”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中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教育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路。中国的教育必须按中国的特点和中国的实际办,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要而言之,我们需要奋力追寻张謇“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强国初衷与精神内涵,全面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注重用张謇精神的文化特质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切实增强师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播种九幽之下,策效百岁而遥”,我们应深刻感悟张謇兴实业、办教育、做公益的情感与胸怀,审视解读他在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的思考与作为,大力弘扬张謇教育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形成特色鲜明的教育品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浦玉忠(南通大学党委书记,二级教授)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