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上海江南书院、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上海德健思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党支部共同主办的“《觉醒年代》与红色文化”研讨会在浦东张江科学园举行。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一级巡视员王依群主持会议。
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的豆瓣评分从8.2一路飙升至9.3,并且多次“出圈”登上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5亿次。《觉醒年代》何以能火出圈?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上海江南书院院长熊月之认为,《觉醒时代》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觉醒年代》反映了时代特征上的真实。近代史上,中国至少有四次觉醒。第一次觉醒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产生了洋务运动;第二次觉醒是甲午战争之后,有了戊戌变法;第三次觉醒是义和团运动之后,面对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的丧权辱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共和政体。但上述三次觉醒都没有解决中国的根本问题,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第四次觉醒也就是《觉醒年代》所讲的觉醒,这次觉醒最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除了时代特征的真实,《觉醒年代》的历史真实还表现在重大事件真实、重要人物真实。尤其是在人物刻画上,体现了思想演变过程真实和人物之间关系真实。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也有很多艺术创作,但是由于始终遵循了历史的逻辑,所以使得其人其事具有合理性。鲁迅讲《三国演义》是“七实三虚”,《觉醒年代》也如《三国演义》一样,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最终成就了这部电视剧的成功。
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周智强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梦想之所以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在于这个伟大梦想体现了“觉醒年代”所发生的一切进步运动的根本动力和动因。这个动力和动因的形成,又是同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的。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最伟大的梦想,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牢牢把握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顺应了人民的愿望,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走出了从民族觉醒到社会觉醒再到政治觉醒的历史过程。由“觉醒年代”所开启的历史新时代,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新年谱,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个历史,既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又超越中国近代史,形成了其他历史无可比拟的奋斗历程。其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作出的牺牲之大,是任何政治力量无可比拟的;其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作出的努力之大,也是其他政治力量无可比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伟大觉醒的集大成者,是几代中国人思想成果、政治成果、文化成果的集大成者。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表示,《觉醒年代》在时间界限上,上起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下至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发起组创立中国共产党,展现了近代中国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党的诞生这段时期的澎湃往事,在还原人物真相和追求历史真实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觉醒年代》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有读者发现,为真实反映当时的场景,大到一栋建筑,小到一粒纽扣都是力求真实。而对于各种人物的性格,也是力求贴近真实。对于主角陈独秀,虽然演员与真人在身高外形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在气质上却较为接近。一些台词的运用,尤其是演说用语,都尽可能运用陈独秀的遗文资料。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徐涛讲述了建党之前的陈独秀和上海的关系。他认为,“南陈北李”中的南、北之别,不仅是陈、李两人籍贯,更加指向的是他们两人活动主要所在的城市。北京和上海,两座城市品格不同,生活氛围迥异,以此为观察角度,不失为深入理解陈、李两人的一个绝佳路径。在他看来,陈独秀有着三段关键的上海生活的经历,这三段上海经历,也伴随着陈独秀思想从有教无类,到敬告青年,再到启发劳工、动员左派的三次跨越。上海成为陈独秀思想每一次华丽跳跃的最佳舞台。从陈独秀的个人思想演变亦可窥见,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是历史的必然。
王依群在会议总结中指出,《觉醒年代》较好地处理了几个关系,即真实和艺术的统一,信仰与情感的统一,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该剧对于历史人物,以艺术手法展现却不失真实,因而更具立体感,更可信、可敬、可亲;剧中人物有远大理想抱负而不失常人情感,对子女、家庭有独特的爱的表达方式,因而更显得有血有肉。尽管电视剧反映的是百年前的“觉醒年代”,但它却不断地启发和激励人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不停歇。
上海江南书院理事长羊国荣、上海德健思固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建国等也参与了研讨。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施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