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决策者的对华策略呈现出一种鸵鸟效应?尽管多个全球权威机构的民调都显示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位居世界前列,但美国政府和媒体却还在带头声讨中国政府在压迫中国人民。
“当美国政府质问(中国)有没有个人自由时,他们完全无视中国的改革改善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麦肯锡荣休董事彼得•沃克(Peter Walker)对周报君说。
过去15年里,沃克坚持每六周就到访一次中国,观察中国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模式的内在逻辑。他密切关注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和社论,发现很多关于中国的描述和他本人的个人经历并不一致。“中美彼此误解的一个主要根源,是美国纯粹从西方视角来评判中国,完全无视中国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
认识到这种东西认知差异的鸿沟,沃克将自己十多年的观察写进了《Powerful, Different, Equal》一书,并于2019年在美国面世。他认为自己有这个责任去告诉美国人中国究竟是个怎样的国家。“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愿意去读,只是觉得我有必要说出来。”他说。
果不其然,美国的主流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无一愿意刊发沃克的观点文章,“因为人们不想听到这种真实的经历。”反观所谓的“中国噩梦”“中国即将崩溃”类似的作品却能获得西方主流媒体的青睐。尽管“中国崩溃论”的作者章家敦2001年预言“中国将在五到十年内崩溃”的论调早已被现实打脸,章家敦却依然以“中国专家”的名号活跃在美国社交平台。
沃克认为,拜登治下的美国,其对华策略相较于特朗普政府一时间很难有大的缓和,主要因为美国政府中长期存在着一些误判:认为中国要取代美国当世界老大、中国经济不可持续、中国人民不自由不幸福等。“这些根本站不住脚的假设,却让美国政府中的许多人深信中国的崛起是可以被遏制的,因而没有必要和中国进行建设性的接触。”
深究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沃克认为是美国社会的二元对立属性所致,这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一样。这种零和思维导致了“一旦中国在赢,美国就一定输”的逻辑。
同时,美国的例外主义根深蒂固。150年来,美国主导着全球经济和军事,美式民主和跨国企业的模式遍布全球。在沃克看来,这种美国梦的背后,“很少有人提及美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安全的边境线;同时,美国又搭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盗取欧洲的知识产权大力发展了本国的工业等等。”而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她被西方和日本列强侵略,遭受了鸦片战争,人民曾长期生活在困苦的战争中。
“许多美国政客在指责中国的时候,忽视中国自身的发展需求。他们非常欠缺对中国的理解,尤其是两国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
2019年,彼得•沃克到访中国期间与北京周报社的编辑们进行交流
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沃克和中国的渊源始于30多年前的一场精神之旅。“我想知道谁能真正做到‘含笑而终’,我看了所有我喜欢的西方作家的自传,他们都没能做到。”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西方的价值观本身就呈现出二元对立的特点:要么好,要么坏;要么赢,要么输。他意识到自己更倾向于东方的价值观,并且成为老子的忠实粉丝,他的中文名吴子也由此而来。90年代,沃克从麦肯锡咨询公司荣休之后,开始定期来中国。
“约有2600万中国人到过美国,但只有不到100万美国人到过中国。美国人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一些美国精英对中国及其治理模式也一无所知。无知自然会导致误解。”沃克解释说。
沃克的英文版作品出版后的两年里,世界经历了全球疫情、美国大选等变动,经过多次修改,该书的中文版《大国竞合》终于完成。前不久,在北京周报社主办的一场中美论坛中,沃克以其平衡、中立的观点受到了中国读者的欢迎,这让他感到意外,“并不是因为我在说中国的好话,而是因为我说出了公道话。”沃克说。
书中,沃克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从历史和文化渊源出发,理性地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经济、教育、法制、民主形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主要异同,并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帮助中国读者把脉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眼下,美国市场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样的声音。(That's not a story that the US market at this point in time wants to hear. )但我们应该面对现实,看到两国的差异,并且拥抱这种差异。(Let’s have a realistic view of each country and understand that we’re different and celebrate those differences.)”沃克说。
来源:北京周报
编辑:邵大卫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