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上午10时,备受关注的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开展的“七人普”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总数为14.1178亿人。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家庭户别规模……10年间,中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研判现状与趋势?如何认识压力与挑战?昨天,《新闻1+1》连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陆杰华,对于人口普查中的一些关注点予以解读。
如何看待第7次人口普查的价值和意义?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从“六普”到“七普”,我国人口状况发生了重大转向和转折,过去我国人口是在慢慢转型,而这次是转向,这一点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年龄结构、城镇化、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等等,都有全新的变化。所以它跟以往历次普查相比明显不同。我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价值和意义主要是14个字:“摸清人口新家底,把握人口新国情”。
人口“大流动时代”,更需高水平的社会治理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人口流动看似是劳动力的流动或人的流动,但其实它和资本、土地密切相关。下一步促进市场经济要素的配置,劳动力的流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而怎样打破过去户籍单一的管理模式,创新形成人口登记制度、身份登记制度,对下一步我们的社会治理是一个新的命题。戳视频↓↓
家庭人口规模小于3,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七普”数据 ,我们的平均家庭规模是2.62,比“六普”数据下降了0.48,有人说等于一家少了半口人。我们需要去了解,为什么平均家庭人口规模在持续下降,它反映了我们家庭结构在怎样变化?一方面就是自立门户的人在不断增加,大家希望有一定的独立性。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生育率的下降。同时,住房条件的改善等多种原因也促成了平均家庭人口规模的下降。但是家庭人口规模的下降和家庭结构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还是需要我们下一步进行认真和科学的研究。戳视频↓↓
如何看待总和生育率为1.3的数据?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一般来说,按照人口学的界定,总和生育率达到2.1,属于迭代更替的黄金水平。但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来看,生育率走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的生育率下降肯定也不是个例,是跟着世界的潮流规律。只是我国今天公布的总和生育率1.3,这个水平还是超乎了我们的想象,属于比较低的水平,值得我们去警戒。戳视频↓↓
如何让女性想生、敢生、能生?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 陆杰华: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中都提出了我们要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的包容性,尤其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保持“适度生育水平”。而保持“适度生育水平”肯定不是指的总和生育率1.3,肯定是要有所提高。而如何提高,涉及很重要的两个方面。①优化生育政策很重要,我们的政策还有进一步放开的空间,还需要继续的调整和完善。②放开生育政策可能不会立刻有明显的成效,那就要实施更积极的配套措施,包括家庭友好的生育政策,比如托幼服务、降低养育和教育的成本、降低税收,包括我们怎么样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系列组合拳。戳视频↓↓
编辑:施薇
责任编辑:范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