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工薪族朋友今天接到了房东的电话:“这几天做好准备。”
一打听,果然是踩了蛋壳公寓的雷。
我又习惯性打开微博热搜榜,“成都蛋壳办公室人去楼空”赫然在列。
“没有破产,也不会跑路”的承诺犹言在耳,可是贾跃亭和小黄车的斑斑劣迹又近在眼前。更严重的是,这一次受害者们损失的可不只是百把块押金或会员费。
和共享单车神话幻灭不同,长租公寓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而争议则伴随着光环一路同行。高进低出、长收短付、短钱长投,这种商业逻辑存在的漏洞和风险早在多年前就已暴露无遗。事实上,近年来发生的多起爆雷事件也让更多人对这个产业的金融泡沫有了清醒的认识。
然而长租公寓的快速生长并未因此停止。就在年初,蛋壳刚刚成为今年登陆纽交所的中国“第一股”,短短几个月后却出现办公室人去楼空的现象,只留下交了租金的租客和没收到租金的房东四目相对,含泪无言。
这让人不禁要问,眼看着一辆辆快车驶向危险的终点,刹车在哪里?
今年9月,国家住建部发布《住房租赁条例(征求意见稿)》,对租金贷、“长收短付”等现象采取监管措施。过去的一周内,深圳、西安、重庆等地也下达了紧急通知,规范房屋租赁市场。这些政策可以说是踩了几脚急刹车。
此时踩刹车,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企业爆雷对于房东和租客造成的影响,也对其他长租公寓的敛财模式敲响警钟。但从长远来讲,房屋租赁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一些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对于频繁爆雷的行业,监管者是否应该更早介入,更加持续地予以重视?作为企业经营者,亏损出局是理应承担的现实,但不是捆绑客户“同归于尽”的借口。作为监管者,要允许行业客观规律的自然运作,但同时也要警惕扭曲的行业生态中企业的不正常倒闭,更要防止企业经营者接二连三地“跑路”,留下一个个巨坑。
其次,对打着“新模式”“新业态”旗号行业的认定是否应该更加审慎严谨?长租公寓虽非新鲜事物,但其中变幻的租金花招不仅蒙蔽了房东和租客,有时甚至迷惑了监管者。这才导致了有些企业以创新为名变相“收割韭菜”,又在危机爆发时以疫情为挡箭牌向监管者和客户“动之以情”,最终导致百姓和政府为所谓的“创新”埋单。
房产租赁是生意,更是民生。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的营收、员工的薪水,更关系到房东和租客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于这样的行业,政策监管应该有所预估并提前介入,为危机的应对留有余地,为百姓的生活兜住底线。
蛋壳易碎,但长租公寓的经营底线必须坚不可摧。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