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广水一位94岁老人来银行激活社保卡,因行动不便,被家人抱起才艰难完成人脸识别。视频在网络上流传开来后,招致网友们一片骂声。
其实这已不算“新闻”。近年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被抬到柜台前办业务的新闻屡见不鲜,但如潮的批评过后往往是屡教不改。说到底,还是服务意识始终跟不上技术的步伐。
在致歉声明中,涉事银行也痛快地承认了这一点,并且承诺“着力提升服务质量”。我们暂且相信这不是一句空话,但换一个角度思考,这张道歉声明对于其他办事机构有多少示范效应?此类事件有多少警示作用?如果每一家机构都要在舆论监督后才开始反思整改,又要因此折腾多少老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很难给出乐观的预期。也正因此,我们才更需要重视每一位被抱起的老人,不能让更多的老人遭遇类似窘境,更不能“等我们老了”还在讨论服务赶不上技术。
时代在发展,技术必然不断进步,而且将越来越快。从纸质表格到电子表格,我们走了很长的一段路,而从电子表格到手机应用,再到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我们只经历了短短十余年。这十余年见证了科学技术重塑服务体系,颠覆服务理念。曾几何时,办每一件事都需要排队、等号、上窗口;而如今,我们甚至能够“一网通办”。
然而纯粹的技术发展是没有感情和温度的。新技术能否造福人类,并不取决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开发和使用技术的人类自身。在银行网点通过机器自助服务来办理业务,大大节省了排队的时间,提高了柜台服务的效率,这毫无疑问是一种便利。但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来说,走进网点、站在机器前本就是一件难事,这种便利会转化为负担,甚至成为障碍。因此,同样的技术对于老年人和年轻人很可能是“冰火两重天”。
技术是为了便民而发展的,服务更是为了便民而存在的,二者理应并行不悖。之所以会出现服务者“袖手旁观”而被服务者精疲力竭,本质上是因为技术取代并成为了服务者,把最冰冷的一面赤裸裸地呈现在被服务者的面前。
那么如何让冰冷的技术产生热量?关键不在更高的技术,而在更好的制度。所谓更好,就是具备人性和适度弹性。办事机构在开展业务时应充分考虑各人群的需求和难处,尽可能在确保手续齐全、流程透明的前提下排除非必要的程序障碍。与此同时,现有技术无法攻克的难题,以及技术衍生出来的问题,需要靠人脑来解决,更需要靠人力来应对。激活社保卡,能否借鉴信用卡模式通过远程服务来办理?如果不能,又是否可以通过上门服务来解决问题?这些举措并没有更高的科技含量,其中的隐患和风险也很容易评估。因此,涉事银行不仅是服务意识寡淡,更是制度设计脱离现实。
从年龄结构上讲,我国已迈入老龄化社会。从发展目标来看,我国致力于建成老年人友好型社会。然而老人和新技术,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老年人无法第一时间掌握技术的更新,自然无法主动获取技术的红利。如果任由技术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的“遗弃感”将愈发强烈。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必须成为老年人和技术之间的媒介,为技术的缺陷兜底,将技术的福利和人性的温暖导向老年群体。
技术的冷漠不能成为老年人友好型社会的绊脚石。一个健全的社会不应让老年人在技术面前勉强地站起来,而应该通过技术让老年人从容地“站起来”。
作者:孙欣祺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