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世卫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艾尔沃德呼吁各国借鉴中国抗疫采取的三大关键措施:全面建设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培养民众个人责任感,以及不断提升综合救治能力。
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国方案”一直为全球各国探讨借鉴。从公共场所的防控措施到复工、复产、复学的时间进度,从大规模核酸检测到临床治疗精准施策,从病毒基因测序到新冠疫苗研制,中国一直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如今,中国的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在世界各国眼中,这张“阶段性考核成绩单”印刻着一大批医务、防控、科研工作者的名字。
然而在世卫组织提出的三大关键措施中,除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和综合救治能力这两项硬指标外,还特别提到中国的“民众个人责任感”。那么什么是“个人责任感”?
其实,一枚小小的口罩就是责任感的体现。从疫情刚刚暴发开始,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就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守的规范。当国外政客还在反复争论戴口罩是否有效时,中国人用半开玩笑的方式告诫自己和身边人:怕死,就把口罩戴上。这种朴素的生命观折射出中国人对于病毒和疫情的综合认识:保护自己,就是保护他人;他人安全,自己就安全。
戴口罩也许并不能完全阻止病毒的人际传播,然而戴上口罩本质上是对病毒保持警惕。有了这份警惕,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闷”在家里,减少聚会聚餐以及公共场所的不必要接触,并对不文明行为表达批评与谴责。当警惕成为社会共识,病毒就无法在人间肆意传播。从这个角度说,民众做好防护,保持自律,既保障个人安全,同时降低他人的感染风险,减轻防控、救治人员的工作压力,这就是履行个人的责任,为抗疫总体战作贡献。正如张文宏医生所说,“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是战士,你呆在家里你也是战士。”
与此同时,一份小小的便当也是责任感的体现。疫情期间,大量医务人员和防控人员奋战在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守护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病房里,医护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着满是雾气的护目镜,忍受着医用口罩勒出来的伤痛;机场里,防控人员日夜坚守,确保每一架航班的每一位乘客安全转运;社区里,门房大爷顶着寒风测量每一位来者的体温;卫生服务站里,核酸检测人员在烈日下为每一位居民采集样本。他们的照片在网络上流传,他们的辛苦看在每个人眼里。
于是乎,我们看到不少热心群众自发为医护、防控人员送来便当、点心、奶茶;我们还看到不少餐厅饭店推出“医护人员免单”的优惠措施。这些小小的暖心之举,是民众向抗疫人员表达敬意和谢意,因为我们深知,在这场与病毒的抗争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市民群众关爱抗疫人员,本质上就是在保卫社会,守护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个人冷暖、集体荣辱、国家安危融为一体。”当武汉保卫战宣告胜利,援鄂医护人员荣归故里时,武汉市民曾高呼:“谢谢你,为武汉拼过命!”其实,为武汉、为中国拼过命的,不止是奋战在一线的抗疫人员,更有每一位管好自己、关爱他人的中国百姓。抗疫人员的义无反顾源自使命感,市民群众的克己无私源自责任感,这份责任感是“中国方案”里独有的一个闪亮标签。
作者:孙欣祺
制图:邵大卫
编辑:孙欣祺
责任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