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政策》报道截图
当美国国内对乔治·弗洛伊德之死的怒火燃之不尽时,国际舆论也越发关注其种族歧视以及警察暴力执法的问题。不过在美媒眼里,显然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资格”对上述问题加以置评。
近日,印度一众知名公众人物以及包括宝莱坞女星普里扬卡·乔普拉在内的社会名流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弗洛伊德去世的悲痛,此外亦有印度政客和普通民众在推特上对美国警察暴力执法加以谴责,然而这些言论却刺激到了美国的示威者和媒体。
一厢是美国示威者的不解,为什么暴力执法频发的印度没有发生针对警察暴行的大规模示威活动?另一厢是美媒的震怒,《外交政策》发文抨击印度支持弗洛伊德的人士称,如果不好好审视自己国家的问题,那么所谓的支持是苍白无力的。末了还不忘调侃,印度没有多少人有这等勇气——“对大多数印度名流来说,检视自己的国家就意味着放弃权力和地位。”
普里扬卡·乔普拉转发丈夫尼克·乔纳斯支持为弗洛伊德伸张正义的推特,截自乔纳斯的推特
像是憋屈了许久,作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时事刊物之一,《外交政策》终于逮到机会在失语已久的“后骚乱”美国外交语境中大刷存在感,洋洋洒洒例举多个实例抨击印度的暴力执法,斥其“双标”。
文章援引一份当地非盈利组织的报告称,从3月25日印度为应对新冠疫情“封国”伊始,关于警察肆意侵犯民众权利的报道频频见诸于报端。
在该国马哈拉施特拉邦第二大城市浦那,一名救护车司机因被怀疑非法运送乘客而遭警察痛打,事后证明该司机并未有非法行为。在西孟加拉邦,一名男子在外出买牛奶时遭到警察袭击并受伤,不久后,他因此而死亡。在比哈尔邦,警察向一名在“封城”期间运输土豆的男子索贿,遭到拒绝后,他们向他开枪。在中央邦,一名警察为惩罚违反“封城令”的男子,在他的额头上写下“我违反了‘封城令’,离我远一点”。旁遮普的一名警察让一个违法人士在地上揉擦鼻子作为惩罚。
报告称,仅在 “封国”后的第一周,警察就袭击了173位民众,据称造成27人死亡。
相较于美国社会中种族问题对警察执法的影响,文章指出,印度警察过度执法背后的原因更加复杂,不仅关乎宗教、种姓还有权力和财富。如果要为印度没有出现问责警察过度执法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找一个说法,《外交政策》认为,或许因为印度警察系统本身就是这个国家民众内部问题的缩影,在警察局内部,一个出身于高种姓、家世优渥男警的前途与一名低种姓,家境贫寒的女警有着天壤之别。这几乎是一个“铁律”,放之印度全境而皆准。而这种差异为执法过程中的区别对待埋下了伏笔——比如印度有五分之二的警察认为基于性别的暴力事件投诉可能是假的;再比如,根据印度2016年度死刑报告估计,约74%的死囚来自于经济实力孱弱的阶层。
这或许是美国骚乱爆发以来,美媒就“人权”问题最“理直气壮”的反击。
此前,一则美国外交官集体失语的报道刷屏国际舆论场。
美国《政治》网引述曾驻阿富汗和波黑的美国前外交官莫莉·蒙哥马利( Molly Montgomery)的话说:“我们的外交官习惯于对其他国家的侵犯人权行为表示关注。今天,外国政府要求他们解释我们的立场。对于许多投身外交工作并在海外推广美国价值观(如民主,法治和人权)的外交官来说,这是一个悲伤和值得深思的时刻。”
文章称,美国警察和其他安全部队释放催泪瓦斯并殴打抗议者,在全球的电视屏幕上播放,为长期以来一直指责美国虚伪的外国对手提供了不可抗拒的素材。这些嘲笑美国官员的对手“不必担心其人权记录比美国大街上的任何记录都要差几个数量级”。
文章还以中国为例阐释美国在外交语境中的溃败——当国务院发言人摩根·奥塔格斯(Morgan Ortagus)发表涉港国安立法言论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用三个词“我无法呼吸”回击,“这是弗洛伊德说的话,当时明尼阿波利斯的警官正压着他的脖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