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新华社发布了一则动画视频以兵马俑“VS”自由女神的形式,驳斥美方对中国的抹黑↓
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国外网友和西方媒体的注意,短短一分半钟的动画,收获了150多万次观看、1.5万次转推、2.8万次点赞。
不少推特网友留言说:视频所言不虚,特朗普政府的应对实在太差。
曹可凡:西方媒体长期主导国际舆论,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偏见▽
这一看似很小的事件,背后其实关乎着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从事媒体工作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曹可凡认为,西方媒体长期主导国际舆论与话语权,带有极强的意识形态偏见,丑化中国、捧杀中国、抹黑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成为其常规操作手段。
“从美国参议员抛出‘新冠病毒来自中国实验室’,到美国多名议员扬言‘向中国索赔’、美政府官员指责中国数据造假……部分西方新闻媒体已成为各种反华信息的大本营。”
从实际看,所谓“话语权”,并非简单的单向陈述和表达,而是在某些议题上,具有引领舆论风向的能力与覆盖范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冠疫情的指示中,也提出要加强舆论引导。曹可凡说,冷战结束后,话语权的争夺在国际关系中愈发凸显。
“国际话语权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不过,这绝非口号式宣传,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组合拳。”
在曹可凡看来,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仍然面临诸多掣肘,主要表现有:在回应国际舆论对我国政策的歪曲和对制度的抹黑上力度不够;在国际舆论议题设置上缺乏主动,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等等。
“可以说,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西强东弱’的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
今年两会,他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增强国际话语权的建议▽
“有必要探讨如何采取针对性策略以及提高国际舆论战水平,及时、有效应对外在挑战”
近年来,随着5G的发展与应用,国内各大媒体都在转型布局新媒体。不管是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还是纸媒,都在坚守原有阵地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传播媒介。但曹可凡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新闻在新闻媒体报道中占比和份额往往较小,且形式偏于单一。“这样的视野和配置与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符,与当前国际形势不符。”他建议,增加国际新闻的报道比重,同时培养打造一批顶级国际新闻人才IP,去迎合当前新的国际舆论传播方式。
为何关注人才建设?曹可凡解释说,传统媒体行业的国际新闻传播普遍呈现风格较为单调乏味,此外,部分国际新闻传播IP非专家型,对国际新闻背后牵扯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缺乏观察与积淀,致使许多“人设”成为花瓶,造成传播效益递减,而部分专家型IP又缺乏个性化与不接地气,这样的现状或令年轻一代对传统媒介端的国际新闻内容愈发不感兴趣。
有统计显示,目前未成年人“拥有自己手机”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其中城市未成年人这一比例接近80%,微信超过电视成为未成年人获取新闻的第一渠道,微博则成了大学生获取新闻资讯的主渠道。“我们更应加速布局国际话语权中的人才资源建设,不仅覆盖传统媒体也要大力拓展新媒体渠道,培养年轻一代对国际新闻的兴趣与关注,打造大国民大格局的视野。”
曹可凡建议,可以赋予国际新闻传播IP更大的空间,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与国际互联网接入权,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深入浅出的解读有关中国的声音与立场。同时,建立不同媒体机构的合作传播方式,以资源互换等方式寻求彼此内容合作,增加发声平台。
“此前,中美主播对话便是很好的尝试,未来也可以逐步扩大覆盖人群,鼓励允许更多在不同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实名注册认证于国际媒介,传播主张与参与互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包容与开放。”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钱亦琛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