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马修·波廷杰),图源《华盛顿邮报》,侵删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居首的部分政客于国内防控形势吃紧之时无所作为,却忙于在国际舆论场上推动甩锅中国的言论,搬弄是非,干扰国际公共卫生合作。
在一众削弱全球合力的政客中,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马修·波廷杰)当属其一。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博明是数月来几次重大国际舆论事件背后的推动者。
2月,博明先是向特朗普和白宫高级官员建言为新冠病毒打上地域标签“以明来源”,此后,他推动美国情报部门挖掘“新冠病毒非自然起源”的阴谋论,尽管这种说法已经多方辟谣,但他却坚信一定存在更多间接证据。
3月,他主导的一项审查致使美国国务院限期要求中国驻美媒体大幅削减记者人数。在多次抗议无效后,中方收回《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美籍驻华记者证件作为反制。
他支持特朗普冻结资助世卫组织的决定,就“断供”一事,博明正在监管一项政府内部的审查,以向总统上呈具体操作的选项。
分析指出,博明将“病毒命名地域化”的建议为3月特朗普使用“中国病毒”,以及蓬佩奥在七国集团(G7)外长视频会上提议把“武汉病毒”写进联合声明埋下伏笔。
在这些事件中,博明的角色被描述为“低调但影响重大”,但这些“影响重大”的建议在蓬佩奥和特朗普的操作中,断崖式地拉低了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彼时,蓬佩奥的提议遭到G7其他国家的明确反对,特朗普也被媒体痛批为转移对其抗疫不力的火力行此下策,至于“断供”世卫组织,更是引发全球对美国是否还具备全球领导力的质疑。
如今,病毒溯源问题应由科学界解答正逐渐成为全球共识,而博明“逢中必反”的本质也暴露得越发清晰。
博明何许人也?
上世纪90年代至千禧年初期,博明先后成为路透社以及《华尔街日报》驻中国站的记者。2005年,他离开新闻界进入海军陆战队服役,并前赴伊拉克和阿富汗,成为了一名情报官员。
按照他的自述,由于看到伊拉克恐怖分子斩首美国公民的视频,促使他转变了职业走向,以31岁“高龄”始入政坛。
2017年,46岁的博明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政策主任的身份首度进入特朗普政府。
同年,博明帮助特朗普政府起草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正式提出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彼时,他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块的巨大的白板,上面有一张图表,详尽标注了他眼中,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据见过图表的人士透露,图上书有“行动主轴”(Lines of Effort)和“战略目标”等军事术语。
“他是自冷战以来,美国外交中最大的政策转变——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战略中的核心人物。”特朗普的第二任国家安全顾问H·R·麦克马斯特曾在采访中如是描述。
新冠疫情期间,博明将这种“对抗”心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和国务院助理们沆瀣一气,对批驳特朗普政府使用地域命名病毒的非中国籍专家发出警告称,他们应该对中国的动机保持怀疑态度。
博明的所为始终游离在美国本土疫情防控之外,然而吊诡的是,早在新冠疫情刚刚在美国本土出现苗头之时,他曾与在华盛顿大学负责治疗美国首批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毒学专家,其兄长保罗通话了解疫情,并将他的观察报告转交给了白宫新冠疫情防控小组组长,副总统彭斯。
美联社分析认为,博明的推动都是基于特朗普的授权,出于从戎经历塑造的服从性,博明并不试图向特朗普植入他的想法,而是奉行“指哪儿打哪儿”的战术。
但据熟悉他政见的消息人士透露,骨子里,博明对“甩锅论”深信不疑,即便从兄长处了解过美国的疫情,他仍对中国十分不满,认为全世界为此付出了代价。
在奥巴马时代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库尔特·坎贝尔(Kurt M. Campbell)上月撰文表示特朗普政府应该趁疫情与中国开展合作,而不是“在比较谁应对得更好的口水仗中消耗时间”,“大多数正在应对疫情的国家更希望看到这样一种信息,即强调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以及可能好转的方向,为了全世界的利益,中美携手大有可为。”
而此时搞地缘政治,他日必难以向国际社会乃至美国民众交代。
初入仕途时,博明与政坛最重要的关联是他的父亲,斯坦利·波廷杰。
在尼克松和福特执政的时代,斯坦利曾在政府司法部民权司供职。1976年,他无意中发现了尼克松“水门事件”中“深喉”的身份,在记者的请求下,斯坦利安排媒体与“深喉”通话,并将这个秘密与少年时期的博明分享。
博明的新闻理想正源于此。
或许此时,博明该停下给中国泼脏水的步伐,回望一眼这段经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叶松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