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6日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连线援鄂军队前方专家组组长、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专家刘又宁,就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救治进展进行解读。
军队的诊疗方案中,强调抗体的“金标准”的检测。刘又宁表示,首先肯定核酸检测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但核酸检测的本质只是发现病毒在哪儿。病毒有没有活性,有没有传染性是不知道的。严格来说,核酸检测阳性并不证明就是感染。随着疫情的延长,实际上我们已经发现了个别健康人是携带病毒的。
抗体是病毒肯定在那儿,而且引起全身的反应。所以抗体增高,说明宿主确实是有感染了。当然抗体有IgM和IgG。IgG这种抗体产生得比较晚,但假设两周以后有四倍的增高或者四倍的变化,这个病人是能确诊的。这种诊断是别人推翻不了的,所以我们把这种诊断称为“金标准。”
但是这个诊断也有缺陷,它往往是回顾性的,发病两周后才发现。因此核酸检测还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美国有年轻人走着进病房48小时内病故?解放军专家:没法解释,这种现象在中国非常少见
节目中,白岩松提问说,在军方的诊疗方案当中提到的易感人群,19岁以下只有2.1%,为何要关注易感人群,你们是建立在怎样的调查的结论的基础上?
刘又宁表示,这个不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是我们国家CDC的流调(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当时发表这个文章的时候,已经有4万多病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样本,这样统计起来就不会有偏差,对这个疾病一般的易感人群(问题)很重要,老年多发,结果是病死率高,这个老年本来我们并不是很老年的社会,这跟人口结构是不一致的多发,特别是19岁以下年龄组只有2.1%的发病,并且9岁以下的儿童几乎没有报告过死亡(病例)。
他表示,有的专家认为这跟儿童对病毒的暴露有关,这我是不同意的,虽然儿童不经常上街,但这个病他有家庭聚集发病,一家几口都得了,如果是家庭发病的话,儿童是最易受到攻击的,那么本质上就应该是病毒对不同人群靶细胞的亲和力有差别,才会造成这样。当然,在SARS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规律,这个病毒毕竟比SARS有80%的相似度,也表现了这个规律我觉得可以理解。
但是,这两天我又看到在纽约一位华人ICU主任,他报告说在纽约有不止一位年轻的病人自己走近病房的,但是48小时之内就病故了,这个我没有办法解释,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是非常少见的,美国为何能出现这种现象,是病毒有区别?我们不知道,大家关注一下就可以了。
军队诊疗方案为什么不叫新冠肺炎而叫“新型冠状病毒病”?
主持人白岩松提到,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已“迭代”七版,而军队诊疗方案也发布了两版,双方有一致之处,同时也有细节上的不同。军队诊疗方案中为何不称其为“新冠肺炎”,而叫其“新型冠状病毒病”?
刘又宁表示,首先,国家的诊疗方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军队方案主要参照国家方案制定,但在学术上,军队的方案有不同观点。在名称上,“国家方案”把它叫做“新冠肺炎”,我们(军队方案)是叫“新型冠状病毒病”,没有叫肺炎。
理由很简单,但也是很充分:第一个理由是,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肺炎,就是相当于国家方案中的轻症病人,它的定义就是没有肺炎。所以,好多病人没有肺炎还叫肺炎,这个不合适;第二个理由是,新冠病毒不仅仅侵犯到肺,它侵犯到全身,有好多脏器也受累,也逐渐在肺以外发现病毒。
最典型的,是在尸检的时候看到脾脏、骨髓、淋巴结的受累最严重,甚至很少能够找到正常的淋巴细胞,这就提示它的细胞免疫功能不是一般的下降,如果这种状态下还称其为肺炎,显然是不合适的。如果称为“病”或者“综合征”,可能会更好一些。
刘又宁继续说,英文和中文中对于该疾病是两种叫法。“英文我们承认WHO(世界卫生组织)的‘COVID-19’,但中文我们还是叫‘新冠肺炎’,我觉得不是很合适。我个人认为,在大众媒体上,大家都叫习惯了,还可以叫新冠肺炎;但是在学术文章上、官方称呼上,我个人认为应该改成世界统一名字。对于疾病的本质,有一个全面的、确切的反映。”
来源:北京日报、环球时报
编辑:苏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