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46名来自华山医院的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庄严宣誓,随后立即出发奔赴武汉抗击疫情前线。袁婧 摄
作为一名上海市民,最近每一天与这座城市的联结从打开手机刷疫情新闻开始,今天情况怎么样了?有关部门推出了什么措施?我该怎么办?
踱到窗外望向上海的一隅,街头巷尾依然鲜有烟火气,高架上也没有车水马龙的生动,在心中默默祈祷不要再有某个时刻像现在这样,在魔都,找不到故事。
一场蔓延全国的疫情,让上海暂时进入蛰伏。不过,一座城市的品格从来不是在流光溢彩时彰显。
这短短十几天,互联网记下了不安、惶恐、愤慨、感动这种种复杂情绪,也留下了一些属于上海的记忆。
那是一些鲜活的面孔,如何在万家灯火团圆之际临危受命,帮助疫区中心的城市“过关”;是一座城市如何在特殊时期从容不迫,尽最大力量守护她的市民;是她的市民如何识大体、顾大局,展现出最大程度的理解和配合。
而这些无关乎情绪,关乎自律、秩序和格局。
驰援武汉,他们只来得及看一眼年夜饭
1月23日武汉“封城”,亦是小年夜。
上海第一批重症和呼吸科医师应国家卫健委的部署乘坐高铁前赴武汉支援。
24日,除夕,136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首批医疗队在虹桥机场集结,紧急驰援武汉。
临危受命,家中年夜饭都已经摆好,他们或是看一眼,或是吃一口,或是拍一张全家合照放在手机里。然后在万家灯火中,跟家人道一声“珍重”,一句“我们等你回家”,一个拥抱作别,不知何日是归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7日晚,增补的50名护理人员出发;28日,又一批148名队员告别亲友,赶赴疫区中心。
截止目前,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3支部队医院组织共计52支医疗队、6097人积极支援湖北,现已按照医院需求,分配到各定点医疗机构。
上海医生赴鄂看丈母娘,却成小县城“最强外援”
除了驰援疫区中心的医护人员,上海有这样一位医生,他去湖北看望岳母,后因疫情返程受阻而成了小县城里的“强力外援”。
1月21日,听闻岳母病重,52岁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松江医院影像诊治中心主任夏进东和家人乘车返回家乡湖北省十堰市看望老人。待岳母病情有所好转后,夏进东因突然暴发的疫情无法返沪。滞留十堰期间他曾多次请缨到武汉抗击疫情一线。不过,由于返程交通受限,这一计划并没有实现。
于是,2月1日,湖北十堰市郧西县人民医院迎来了这名“强力外援”。
上海民警为援鄂医生“千里购物”,感动超市追加援助
在上海输出的“强力外援”背后,有一位“靠谱后援”偷偷拉起了跨越千里的生活保障线。
一次偶然的机会,上海曲阳路派出所民警董瑞从朋友圈了解到,由于出发匆忙,援鄂医疗队在生活用品方面出现了物资紧缺。于是,他迅速联系了身在武汉的一名友人,委托其采购一些食品、饮料、消毒液等生活必需品送给医护人员,总计花去上万元。
友人的大量采购也引起了超市方的好奇,在了解到是这样一场千里援助后,超市管理方在董瑞1万余元物资的基础上,出资追加了价值3万余元的生活必需品,一并送到了医疗队的驻地酒店。
湖北网友的“上海隔离日记”:没有歧视和避让
1月22日从湖北孝感到上海女儿女婿家过年的网友邓顺英在沪居家隔离后发表“隔离日记”描述对上海防疫的体验。
“一落地,上海人民的欢迎仪式特别隆重,是(武汉)天河机场的升级版,他们已经启动疫情阻击战。身着白色的防护服机场检查人员全副武装,分前后两组,手持红外体温仪,挨个检查从飞机上下来的乘客,体温有疑问的人要再次检查,体温不正常的就地隔离。”
经历了居家隔离观察,他写道,“上海人民频繁上门慰问关怀,收集近期抵沪人员信息,加强社区排摸,指导相关人员严格落实居家隔离观察14天要求。我所在小区的派出所、疾控中心、社区,轮流上门登记,要求不要出门。社区医生上门监测体温,想开日常用药,他说第二天再来的时候带来。”
“他们态度诚恳,说话很有耐心,没有歧视和避让。”
社区医护人员女儿画抗疫漫画:对母亲理解
上海杨浦区9岁小女孩晗晗的妈妈是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护士,每天早上7点就要去单位门口给来看病的居民们测量体温,这段时间难免疏于对女儿的照顾。
晗晗从新闻中知道了疫情,就以漫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理解。
她在漫画中配文:“有一个邪恶的魔王,它来到人间危害人们的健康。为了赶走魔王,我们都在家里守好自己的健康。可是,我的妈妈走出家门,守护起大家的健康,如果你们看见她,请记得替我和她说:‘你真棒!’”
上海市民自发支援口罩生产线,“临时工”一职难求
疫情当头,口罩是当下最紧缺的物资之一。
为了缓解口罩生产线的压力,春节期间,一群上海市民通过志愿活动主动报名,争当口罩生产线上的夜班“临时工”。外企财务总监、全国三八红旗手、创业者、大学生、听障人士……他们从上海各地驱车几十公里志愿前往位于上海松江区车墩镇的一家口罩厂。
还有不少人“不请自来”。
1月31日晚上,一对从上海宝山区顾村自驾100多公里赶来的退休夫妇,并不在志愿者名单上。老人家开口就说了三句话:“春节没出过上海,我们身体很好,你们对年龄没要求吧?”
由于前期对志愿者的筛选工作非常严格,需要身体健康、近期没有出过本市,并提前为他们购买保险。管理人员不得不“硬起心肠”,劝说名单外的志愿者回家。
不眠12个小时后,20位志愿者“临时工”向工厂清点交付了30万个口罩。
上海市民排队领口罩排出“北欧风情”
2月4日,第一批预约购买的口罩送到了上海市民手中。
当日,上海人“北欧式”排队引发舆论关注。
闵行一小区居民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将S型的队伍排成一字型,间隔两米,以“北欧风情”的排队姿态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络对上海人排队的热议。
事实上,在上海各小区,市民排队登记时一律带好口罩,并自发主动地保持两至三米的间隔。在郊区,有村民带着塑料手套握笔登记,手中的证件“只给看不许碰”。
上海式“投喂”医生:平时排队才能买到的美食是“第一梯队”
引发全民热议的不止有“北欧式”排队,还有上海式“投喂”。
喜茶、% arabica精品咖啡、LeTAO的芝士蛋糕、东京芝士工坊的饼干、周杰伦的machi machi麦吉奶茶、Grand Marble枕头面包,这些都是上海潮人最爱的美食品牌,平时要排队很久才能买到,在当下这个特殊时刻,竟然全都出现在了上海的医院里。
一篇瑞金医院被“投喂”的文章引爆舆论场。精致务实的上海市民连送外卖都要高级有档次,平时排队才能买到的美食是“第一梯队”。如此温暖,引发央视关注报道。
有人说上海人“怕死第一名”,实际上,“小事如履薄冰,大事舍生取义”,才是上海人“拎得清”的真实写照。
也是这些“拎得清”让上海在这段特殊时期,展现出了不同于繁华的绚烂。
他们不悲壮,不热烈,不为感天动地;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是戴着口罩,出不了门,偶尔在路上见到只能确认一下眼神。
大势之下,力所能及也是一种选择。
当人们问“这一切,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时,请看看他们——也能让这一切变得好起来。
有时候,行动比情绪更有力。
作者:苏展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