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丹徒警方接到报案,一名自称“殷十亿”的男子明知无充足货源,还是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虚构经营能力,让顾客全款购买“期鞋”,实施诈骗。截至10月11日,涉案金额已达600万元。警方表示,案件尚在侦破阶段,涉案金额与受害人数仍在增加。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8月,9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到丹徒的一个派出所报案,声称在网上购买期鞋时遭遇诈骗。几个人均在今年不同时段从“殷十亿”手中购买了期鞋,到约定日期后,22岁的“殷十亿”既没有交货也不愿退款,此后还失联。据警方统计,单人涉案金额从两三万元到100余万元不等。
据报道,2018年年底,“殷十亿”在“鞋圈”活跃起来,一开始卖的是现货,后来看到别人都卖期鞋,发觉能赚钱,便也开始卖。为显示实力,“殷十亿”在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发布一些限量或是最新发售鞋子的清单,表示自己有货源,同时发布一系列炫富视频,吸引顾客全款买鞋。
警方表示,“殷十亿”长期租用两三辆豪车,其中劳斯莱斯一个月租金12万元到15万元。他还在网上花钱找人制作虚假存款截图、视频,显示自己有1亿元以上的存款。
警方称,“殷十亿”没有供货能力却在网上大肆宣传,最终造成损失很大且没有能力赔偿,并且在明知没有钱赔付的情况下,继续发布期鞋信息吸引买家,行为已涉嫌诈骗。目前,“殷十亿”已被公安部门刑拘。
近年来,运动品牌摇号限量出售球鞋的营销方式,不断刺激着“炒鞋”市场,很多年轻人卷入其中。如今,炒鞋已具备期货与股票性质,由于此类交易建立在私人信任之上,具有极大风险。甚至,网上有这样一个段子——“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反映出当下“炒鞋”已形成一种新的资本游戏。
《法制日报》记者在对初三学生的采访中了解到,越来越难买到的球鞋,更加激发了青少年的攀比心理,甚至有人将“炒鞋”作为自己的理想,并且幻想能通过“炒鞋”一夜暴富。
对此,丹徒警方表示,期鞋的本质就是期货,赌涨赌跌,买卖双方在进行一场心理博弈。由于交易建立在私人信任关系之上,没有保障,“期鞋容易出事”已成鞋圈默认的事情,许多人在卖家无力赔偿之后都选择自认倒霉。炒鞋是典型的击鼓传花,价格肯定虚高,炒来的鞋很少有人会穿。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近日发布《警惕“炒鞋”热潮 防范金融风险》的金融简报。简报中明确指出,国内球鞋转卖出现“炒鞋热”,“炒鞋”平台实为击鼓传花式资本游戏,提醒各机构高度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时防范此类风险。
简报中列举了10余个“炒鞋”平台并指出,这些“炒鞋”平台呈现出参与者数量多、交易量大、价格波动剧烈等特征。“炒鞋”行业背后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金融诈骗、非法传销等涉众型经济金融违法行为值得警惕。
简报中要求各义务机构提高对“炒鞋”关注和研究,加强对相关反洗钱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对照上述业务风险,及时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炒鞋”背后潜在的金融风险做到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防止“炒鞋”乱象事态蔓延,防范群体性金融事件,引导理性消费和投资,发现相关情况及时上报。同时,各义务机构要加强对涉及“炒鞋”平台的资金交易监测,强化对“炒鞋”平台风险特征的识别,发现或有合理理由怀疑平台参与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应及时提交可疑交易报告。
来源: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
编辑:朱斯珺
责任编辑:孙欣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