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近日网上关于山东大学举办中外学生“学伴”项目的评论,山东大学12日在官方微博回应称,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在相关报名表格中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不当选项等问题,引发不良影响,深表歉意。
说明称,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审核把关不严,在相关报名表格中出现“结交外国异性友人”不当选项等问题,引发不良影响,对此学校深表歉意。向关心山东大学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诚挚感谢,对广大网友的批评建议诚恳对待。
学校实施中外学生“学伴”项目,旨在通过中外学生互相学习,促进学业进步及文化交流。该项目对自愿报名的中外学生进行选拔,要求参与项目的学生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参与学生以小组制方式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不存在1名男留学生对应3名女生学伴的情况。项目开展以来,受到中外学生欢迎。
说明指出,下一步,学校将对“学伴”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改进工作,不负社会各界对山东大学的期望。
此前报道
山东大学“学伴”项目,7月6日被微博网友曝出后,引发争议。
该博文称,山东大学一个留学生配三个学伴,从2017年的一对一配对,改革为2018年的每个留学生配三个健康学伴,形成三人学伴小组,落选学伴则列入学伴库。
学伴报名表以及学伴管理规定中,并不规避异性学伴问题。在报名表中,还特别强调学伴的性别,将“结交外国异性友人”列为选项之一,在表头用红字注明:“请同学们尽可能详细认真的填写,以便为你匹配心仪的学伴”。
有网友在微博中评论称,“真搞不懂,把那些未谙人事甚至可能连恋爱都没谈过的小女生,介绍给外国男性留学生当学伴,究竟意欲何为?”
2017年山东大学“学伴”活动现场合影留念。受访者供图
记者注意到,一份网传的《山东大学关于举办中外学生“学伴”活动的说明》文件称,山东大学举办中外“学伴”活动,合法且正当。中外学生“学伴”活动是为促进中外学生学习而举行的活动,中外学生互为学伴,全部为自由报名,并非为单独为国际学生寻找学伴。
山东财经大学也回应“优待留学生”
针对此前网络反映山东财经大学为留学生腾宿舍一事,7月12日,山东财经大学通过其官方微博正式回应称已停止宿舍搬迁。
7月12日11时58分,山东财经大学官方微博@山东财经大学 发布说明称,“近日,网上反映我校为留学生腾宿舍一事,对此学校高度重视,迅速采取措施,目前已停止宿舍搬迁。”
该校在说明中还表示,“同时,学校深刻反思,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杜绝因工作考虑不周全带来的负面反映。感谢广大网友对我校工作的关注和批评,我们将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改进学生住宿条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据封面新闻报道,近日,有多名山东财经大学学生爆料,称学校要求本校舜耕校区19号宿舍楼的部分学生搬至另一栋宿舍楼,有同学表示,校方给出的理由是“因为这栋楼有独立卫生间,方便装修好后留学生住。”
封面新闻致电山东财经大学,学校宣传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目前确实存在校区整合搬迁,具体情况是学生工作处在负责。随后记者致电学生工作处,一男性工作人员称他们的宿舍(19号楼)就没调,“学校一开始在讨论(搬迁)的时候,这件事还没定下来,有一些(学生)默认是这种情况,其实不是。”
当记者询问是否会让19号楼学生搬走时,该工作人员明确否认,表示没有这个消息,是不存在的。
新京报致电山东财经大学学生工作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这两天因为是新校区有搬迁,在新校区有老生要迁回到老校区来,升大三或者升大四,迁回来的时候有搬家公司过去,但是你具体说的(不搬就扔东西),应该不会吧?”
一名山东财经大学的学生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没说学校给你派车什么的,但是在导员找我们沟通的时候就说,如果你不搬的话,学校会请外面的人来,帮你把东西强制拿走。”
截至新京报发稿,有该校同学称,学校已停止让学生搬宿舍的要求。
山东大学曾招募25人陪护一名骨折留学生相关网页已被删
今天下午,就在山大刚刚发布致歉声明后,又有网友爆料称,山东大学曾公开为一名骨折的外国留学生招募陪护志愿者,招募数量达25人。相关招募通知称,服务期间,志愿者的餐费、交通费由校方承担。
对此,有网友评论称,山大为何不请护工,而是招募志愿者?
记者注意到,2018年5月8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为留学生XX同学招募陪护志愿者的通知》称,来自津巴布韦一位2017级博士研究生XX遭遇交通事故,膝盖骨折并韧带断裂。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国际事务办公室等部门招募25名学生,作为志愿者,陪护该研究生,协助其订饭,与医生沟通等。
该通知解释称,这名研究生“腿部受到重创,行动不便,且语言不通,生活极为困难。”招募志愿者以帮助该研究生度过难关。
目前,该通知已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官方网站上删除。检索可以发现,前述留学生的个人备注信息确为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
半月谈:是时候让留学生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了
对于山东大学为留学生招募“学伴”事件,今日晚间,半月谈发布评论称:让留学生成为中国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是时候了!
近年来,一些高校特殊对待留学生的做法已经引发社会普遍不满。或者是提供高额的奖学金,或者是降低入学门槛,或者是提供优于国内学生的生活条件,或者是在学习和考试上大开各种方便之门……更有甚者,挤占、挪用原本为国内学生使用的各种资源用于招徕留学生。
这些优待行为的动机不难理解,都是为了满足高校“国际化”的需要,增加“一流大学”标准所需的国际生数量,为高校的成绩单添上亮丽的一笔。
问题是,高校特殊优待留学生造就的“国际化”成效如何?作为一项使用了大量公共财政资金的项目,各高校能否向社会提供一份评估报告?
半月谈指出,以外资企业为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外企的“超国民待遇”正在消失,外企以“本地化”形象融入中国经济生活、和中国企业平等竞争已是新的常态。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针对留学生的特殊优待显得格外刺眼,更何况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也不利于高校的长远发展。
编辑:张夏
责任编辑:钱家跃
来源:综合澎湃新闻、中国新闻网、新京报、新华社-半月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