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一个普通居民家庭。赵永华夫妇是天津市首例自愿申请遗体和眼角膜的“双捐”志愿者夫妻,他们开办了“永华热线”,义务向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他与妻子共赡养过12名老人,其中有5名残疾人,并为7位老人送终。
从寂寞聊天到进家干活做事,从陪伴逛街到求医治疗,以及协助办理低保金、残疾手续,开通帮扶热线,9年间帮扶求助达8700余件。在老赵的影响感染下,他的家人也都争着做好事,9岁的小孙女获得了全市敬老孝亲小模范的称号。
1998年,老赵夫妇在看了报纸有关报道后,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老赵夫妇几经周折,成为天津市第一对双捐遗体和眼角膜的志愿者夫妻,也成为遗体捐献的倡导者。
2010年,赵永华与孤寡老人霍雅琴签订了“扶养协议”。霍雅琴老人76岁,腰部以下瘫痪多年,生有严重的褥疮。老人在与赵永华的接触过程中受到感动,还立下了捐献眼角膜、回报社会的遗嘱。2012年,在老人病危之际,赵永华把老人从社区养老院接到家中,直到老人安详离世。
长达16年的时间里,赵永华先后赡养、照料孤寡老人、盲残人士多达60多位。照顾老人不仅要投入精力,而且还要投入不少财力。这对于月收入仅1000多块钱的赵永华来说,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松。特别是赵永华1993年从天津机械链条厂下岗的那段时间,夫妇俩每个月仅靠400块钱生活费维持,省下来的钱全都用在老人身上。为了改善老人们的伙食,他时常到路边捡拾饮料瓶、废纸箱变卖。对老人大方的他,对自己却非常吝啬,从1993年至今没给自己买过一件新衣服。
赵永华几乎每天都蹬着那辆伴随他多年的破自行车,轮流到养老院或老人们的家里看望,陪他们聊天。如今已经70岁的赵永华,每天的工作就是奔波在各大养老院之间,为老人送去关爱。他说:人总有老的一天,有能力的话应该让这些孤寡老人多享受一点晚年亲情。
从1998年开始,赵永华在春节期间接孤寡老人来家里过年,老伴儿和孩子都支持他这样做。2013年除夕,赵永华接来三位老人,但临近午夜的一个电话,让赵永华在鞭炮声中奔波了一晚上。一位癌症患者同时也是“双捐”志愿者弥留之际,家人请赵永华帮忙联络相关单位接收角膜和遗体。初三,又一名双捐志愿者去世了。陪伴三位孤寡老人,送走两位遗体和角膜的捐赠者,赵永华的春节就是这样度过的。
2004年,在街道和社区的支持下,赵永华在自家创建并且开通了“社区26670440家庭扶老助困帮办热线”,全天义务为有需要的市民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2013年7月社区青少年活动基地“爱心小屋”在赵永华家中揭牌成立,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孩子们上了一堂意味深远的教育课。
多年来,赵永华作为天津公交志愿者,服务在各个公交站台旁。老赵仔细分析了站区内每天不同时段和节假日的客流分布特点,合理调配自己组内50余名志愿者的上岗区域,自制了天津站地区公交线路导乘图,免费发放给外地来津旅客,并热情地为广大乘客兑换零钞。
四川雅安地震,赵永华在民政局捐款后,又在社区捐款200元。20年来,这个只靠退休金过日子的普通退休工人家庭,已共计捐款14万余元。
来源:央视新闻网
编辑:苏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