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很美好,你不能够把整个世界都拿在手上,选一个你喜欢的地方就好
——陈丹燕
陈丹燕,行走在路上的小说家,早期以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而名声大噪。
陈丹燕如今被认作为“上海的代言人”,她抒写的关于上海的系列书籍是很多人了解上海的窗口。然而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她并非上海人,而是出生在北京,4岁才移居上海。
人们这样评价她的作品:如果你熟读陈丹燕的作品,你会喜欢上海;如果你喜欢上海,你一定会喜欢陈丹燕。
一个作家和一个城市就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说明了陈丹燕对上海的热爱。
作为1949年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背包客,陈丹燕与老一辈知识人的区别在于,她很早就开始接受多元的中西方文化的教育。
她在欧洲走走停停,看过白雪皑皑的俄罗斯,土耳其人的小饭馆,西班牙小旅店墙上席勒的画,德国钟声荡漾的天主教堂,这些东西成为乡愁般的记忆。陈丹燕意识到,一种“文化合成”的驳杂欧洲,是她的精神所向。她终于可以和自己的归属感和解——“我没有地域冲突感,我是一个世界公民。”
我们也询问过她,这样的旅行不累吗?得到的答案依旧是这两个字“不累”。
在陈丹燕眼中,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现实中大多数爱好文学、艺术的人只能做到依靠读书让灵魂在路上,身体始终是停留在日复一日的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旅行中的她是开心的,幸福的。
收获依旧是旅行的主旋律。12月6日在“光的空间·心厅”亮相的明珠美术馆一周年特别展览“陈丹燕在路上”,就是旅行的部分回报。
陈丹燕在自序中说道:“少年时代的我,有一个人生口号:人生在世,一定要去看世界。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上海的安静春夜,沙沙作响的短波声里。许多年后,我踏上寥落了一百年之久的意大利壮游旧地,在散落在亚平宁山脉各处的古书图书馆和旧修道院里,重读一箱子特地带去的少年时读过的书,方才意识到,已经很多年,我在路上了。”
旅途虽漫长,最终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
来源:时尚200秒
编辑: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