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5日,云南省楚雄州委组织部发布一批干部任期公示引发社会关注。
其中,出生于1980年8月、现任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的李忠凯,拟任提名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候选人。
简历显示,李忠凯,男,汉族,1980年8月生,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99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大姚县湾碧乡人大主席等职。现任大姚县湾碧乡党委书记。2018年10月被中共楚雄州委评为“楚雄州担当作为的优秀基层干部”。
云南省楚雄州委组织部拟提名李忠凯为大姚县政协副主席候选人。
但任前公示配发的照片显示,李忠凯头发已白,看起来已经岁数不小,众多网友对公示年龄质疑。
11月16日下午,楚雄州委组织部一名工作人员确认,“可以肯定的是,照片是他本人,年龄也对得上。”
据这名工作人员介绍,李忠凯参加工作后,从村干部到乡镇干部,一直在基层工作,现在工作的大姚县湾碧乡是楚雄州最偏远的乡镇之一,条件很艰苦。
“我们与大姚县委组织部做了沟通,他们再次确认,李忠凯的简历信息与照片都是准确的。”
照片和年龄长相为什么差距很大?大姚县委组织部对其表示,李忠凯参加工作后,2007年才考上公务员,那时人还很年轻。后来在乡镇做了很多副职,在人大工作,再加上工作的乡镇条件很艰苦,涉及到移民搬迁等工作,是任务最重的一个乡镇。“所以工作几年后,他就大变样了,人的长相就判若两人。”
9月13日,大姚县委宣传部微信公号“DYTV看大姚”刊发的报道《湾碧乡:宽肩膀 硬肩膀 铁肩膀 有韧劲 实现全乡如期脱贫摘帽》中,李忠凯有过露面,但此次他一头黑发
楚雄州委组织部这名工作人员表示,今年10月,楚雄州表彰了10名担当作为的干部,李忠凯是其中之一,他们都是好中选优、优中选优的。
“州委组织部部长在一次会议上也讲到,说看到李忠凯,完全不像是他本人,我们就需要这样担当作为的干部。”
10月26日,《楚雄日报》曾以《务实扎实的好书记》为题,报道了李忠凯
报道称,在涉及809户3019人的移民搬迁工作中,他踏遍了所有搬迁户的门槛,被群众誉为“移民好书记”;在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滑坡抢险救灾中,他没日没夜奋战在抗灾救灾最前线,实现了大灾面前“零伤亡”;在脱贫攻坚战中,他遍访全乡1656户贫困户,精准施策,努力寻求脱贫致富的“良方”……他叫李忠凯,现任大姚县湾碧傣族傈僳族乡党委书记。
时隔一个半月后,李忠凯再次受到关注,据最新消息,李忠凯已当选为政协大姚县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光明日报》刊发评论文章,认为像李忠凯这样优秀的基层干部就应该多多“打捞”。
网红很多,但像“80后”李忠凯那样的白发干部,仍算得上是网红界的一股清流。
去年底,这位1980年出生的云南楚雄乡干部,因拟提拔公示照片显示头发花白,引发网络热议,被网友称为“80后”白发干部。据最新消息,李忠凯已当选为政协大姚县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
1980年生人,还未及40岁,就一张老脸、一头白发,看上去令人心酸。若不是特别提醒,外人恐怕很难相信其真实年龄。
尽管李忠凯的“早生华发”不完全排除有个人体质方面的因素,但多年在基层工作,辛苦劳碌、作息不定,应该是其白头的重要原因。据当地组织部门披露,李忠凯2007年考上公务员后,一直在基层工作,扶贫也好,移民搬迁也好,哪一项工作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些事务由外到内,影响到个人的身体,并不令人意外。
事实上,像李忠凯这样,年纪轻轻就显得一脸沧桑,并非个例,而是有着一定的代表性。多年来,基层干部在第一线工作,直接面对基层,各种复杂的利益和矛盾交织,各种压力和焦虑纷至沓来,且基本上没有任何缓冲,均需找到破解之策。上边的政策措施要落到实处,而老百姓的诉求也要反映上去。很多时候,基层乡镇一级的干部都长期处于外人难以想象的紧张状态之中。
这或许正是李忠凯“白发照”一出来,就引发广泛社会共鸣的深层原因。事务繁剧,缀网劳蛛,长年无休的基层干部形象,加上公众对基层治理的期待,让李忠凯成为了网络热议的“网红”。
现实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李忠凯”。除了“早生华发”,早早就一身病的也不少见。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地方偏远,条件艰苦,饮食、睡眠长期不合适,必然会影响健康,进而产生各种外部表现。
李忠凯现象也提醒我们,要多关注基层治理,多关注基层干部。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一个个年纪轻轻就白了头、伤了胃、增高了血压,乃至染上其他各种疾病。
当年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不无矫情地写道:“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时代变迁,韩愈当年面临的困难和焦虑,或许已经不存,但一个个“李忠凯们”面对的则是更复杂的局面、更强烈的焦虑。
对于他们,生活上多关爱,仕途上多提拔,固然是一种“打捞”之策。除此之外,也要加快基层治理的改革与完善,要设法激发各种主动性,而不是依旧在“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的老套路上打转转。特别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基层干部无谓的事务性工作,减轻压力,使其能够心无旁骛、聚焦主业。
当然,就如同白发不是一天生成的一样,改善基层治理,也绝非一天之功,而是需要长期努力、持续用力。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