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训练场地建设是训练领域的基础工程,也是战斗力生成的必要条件。随着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新时代,训练场地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加强训练场地建设,打造强军练武之地,需要持久的韧劲和恒心,更需要主动的担当和作为,用好军民融合大政策,把训练场地建设作为练兵备战重要途径,与提升部队战斗力捆在一起推动,努力促进我军训练不断创新发展。
新时代训练场地的地位作用日趋突显
强军必强训,强训必须有训练场地作支撑。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清推进新时代训练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打造强军练武之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加强训练场地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的战略举措。保障国家安全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民军队,能打仗打胜仗离不开训练场地的重要支撑。必须突出重要战略方向、新型作战力量和调整改革部队,成体系成规模推动训练场地建设,充分发挥训练场地屯兵、练兵和战备等综合功能,有力推动部队扎实有效地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按照未来作战准战场、战法训法检验场和武器装备试验场的基本定位,大力加强模拟化、网络化、对抗性手段建设和运用,充分发挥战斗力的“孵化器”和蓝军“磨刀石”作用,有力保障部队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和全域作战能力。
加强训练场地建设是借鉴强国军队经验的必然选项。高度重视训练场地建设是世界军事强国的历史经验,也是世界军队建设发展大趋势。美军认为不提供实战化训练环境、不模拟真实战场威胁的训练,军队是不会打胜仗的。为解决越战中暴露出的训练与实战脱节问题,美军依托训练基地构建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并要求所有人员在执行作战部署前,必须前往相应的训练基地接受适应性训练。目前,美军在全球拥有大型训练基地60多个,基本做到了军事力量部署到哪里、训练基地就建设到哪里。俄、德、英、法等国也都分别建有数量规模较大、训练功能完备的训练基地场地体系。
加强训练场地建设是破解实战化练兵难题的现实要求。进入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军事训练的地位更加突出,军兵种品牌演习质量有新跃升,远海太空网络训练上新台阶,中外联演联赛联训走开新路子,广大官兵实战实训激情、干劲、合力超越以往。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训练场地建设上距离强军目标要求还有差距,总体数量还不够、空间资源还比较匮乏、体系布局还不够合理、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军事训练创新发展最现实的瓶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备战打仗急需和广大官兵期盼,加强训练场地建设已成为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成为强军兴军的当务之急。
加强训练场地建设是贯彻军民融合战略的重要平台。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颁发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纲要》《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为推进军民融合训练场地建设提供了政策和机制保障,明确了基础设施资源共享、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军地人才双向培养使用等具体措施。近年来,我军在推进军民融合训练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实施了军用土地资源规划整合试点、资源枯竭地区军事运用转型试点,探索了练兵备战和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等。实践表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打造强军练武之地正确路子。
深刻把握新时代训练场地的发展趋势
加强新时代训练场地建设,必须直面机遇与挑战,使命任务拓展到哪里,军事训练就要跟进到哪里,保障条件就要建设到哪里,形成多维布势、功能完善的训练基地场地大体系。
练兵功能由军种向联合拓展。信息化战争打的是体系,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单一军种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美军击毙本·拉登,看似是一个20多人的战术行动,实际上天上有卫星保障、海上有航母接应、陆上有基地支援、本土有战略指挥,实则是一场战略战役战术一体、多军兵种一体的联合作战。联战必须联训,联训必须联保,迫切需要以联合作战训练需求为牵引,规划设计训练基地场地功能,打造与各战略方向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大型联合训练基地,拓展提升中小型场地保障军种互为条件训练的能力。
空间资源由陆域为主向立体多维拓展。世界新军事革命迅猛发展,大量新型作战力量和手段不断涌现,武器装备加速更新换代、射程增大、威力增强,备战练兵空间不断向陆、海、空、网、频等多维拓展,日益向远洋深海、网络电磁、太空极地等新领域拓展。战场变了,训练场必须跟着变,对接未来战场,不断扩大陆域空间范围,积极向全域、远域、新域等立体延伸,让部队走上训练场就能真正走进现代战场。
支撑技术由信息化向智能化拓展。颠覆性技术广泛应用,军事智能化快速发展,正在引发军事领域链式突破。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是抢占新时代练兵备战制高点的战略举措。训练场地建设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更要前瞻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智能化训练手段,支撑保障智能化训练,设计预演智能化战争。
建设管理由自建自用向统建共用拓展。军事管理革命的鲜明特征是以效能为核心、以精准为导向、以集约高效为目标。在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资源配置不能各管一摊、各建一块,必须强化统筹统建、开放共享,军地一盘棋规划,一家建设多家用,走开跨军地、跨战区、跨军兵种开放共享路子,最大限度发挥训练基地场地综合保障效益。
紧紧抓住训练场地军民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训练场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必须树立需求牵引、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和军民互惠的理念,紧盯训练场地建设关键环节,打通军地需求对接通道,走开军地协调推进资源整合和优势聚合的新路子。
规划计划统筹上“融”。建立自上而下的规划计划机制,统揽各战略方向、各军兵种,以及军地需求,制定与国家经济建设、与军队新的“三步走”战略相适应的训练场地建设规划,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建设发展目标任务,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制定推进训练场地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自上而下逐级部署明确任务,推动规划落到实处,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土地资源整合置换上“融”。积极推广军用土地资源规划整合试点经验,按省级行政区统筹训练基地场地建设用地需求,抓住军民融合发展、军队停止有偿服务等有利契机,采取军内跨军兵种调剂保障、军地跨市县整合置换的方式整体统筹;针对经济用地和训练场用地需求差异,推进资源枯竭地区军事训练运用转型试点,形成可复制推广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转型应用范围。同时,同步规划训练用地、海、空、频等资源,推动训练空间向广域立体拓展。
实战化环境构设上“融”。提高部队打赢联合作战的能力,必须从实战需要出发构设支撑实战化训练的联合战场环境,反映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的基本特征。通过签订训练场地军民融合战略协议,引入大型军工集团和地方企业加速推进建设;借力军民两用技术,促进民用先进技术引进运用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创设战场目标、复杂电磁、核生化和空天网电多维攻防等复杂战场环境,设置阵地工事、城镇街区等战场设施、模拟声光烟、雨雪雾等战场景况,把训练基地构建成“准战场”。
专业化队伍培塑上“融”。走开训练基地与地方人才双向培养交流使用路子,重点围绕技术保障、勤务保障等军地通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加大军地融合育人才力度。围绕信息化特别是智能化所需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依托院校、科研机构等培养技术和保障骨干;加大军地人才交流使用力度,做好“借才引智”,通过市场运作吸纳地方人才,实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人才柔性流动,建强各级训练保障专业人才队伍。
标准化体系建设上“融”。区分训练场地功能类型,分别制定各类场地建设标准、技术标准和保障标准,在通用技术领域实现军民技术标准的统一,消除训练场地领域军民双方的技术壁垒,打通军地需求对接通道,积极促进地方保障力量进入训练场保障领域。特别是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军地需求共性强,要坚持以需求论证、规划计划、项目实施、成果转化深度融合为抓手,打牢智能化训练保障基础。
原标题:在深度融合中打造强军练武之地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