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夜市
今早在台湾媒体上看到报道,说台北“四大夜市”之一的师大夜市,如今生意惨淡,不仅老店纷纷撤离,知名品牌也扛不下去了,核心地段30米内就有4家店铺在招租,整个夜市好像被“灭街”般冷清。
看完有些唏嘘——笔者上次去师大夜市是2015年,当时还和同伴感慨这里虽然小,但是温馨又便宜,适合年轻人。
岛内网上对师大夜市的衰败也有一些讨论,但大多比较“谦虚”,注重检讨内部因素,譬如认为如今大环境已经不好,房东还乱涨租金,终于把店家吓跑了。
实在看不下去,这种分析问题的格局太小,忍不住想问:怎么眼睛只盯着房东涨租金,不去讨论为啥大环境不好?或者反过来说,如果大环境好,房东多收租、店家多赚钱、客人玩得开心,这样岂不是完美?
其实,只要大环境不景气,房东就算不涨租金甚至降租金,还是会出现关店潮。
不信?看台中的逢甲夜市。
逢甲夜市
这里曾经是笔者的最爱,甚至因为喜欢逢甲夜市而喜欢整个台中。但据报道,2016年还高居台湾夜市纳税榜第一名的逢甲夜市,如今出现了严重的泡沫化危机,被称为“商圈没落指标”的夹娃娃机店纷纷入驻,四大老商场之一的“碧根阳光”10年来租金从4万降到1万,仍有不少店面租不出去。
这回又该怪谁?
有人羞羞答答地指出,因为现在和大陆关系不好,所以陆客少了,特别是团客少了。以前旅行团能带来人气与稳定客流,也能刺激本地人消费,现在只剩些自由行散客,规模和总消费能力跌了若干档次。
其实这背后还藏着两句话,笔者来替这些谨小慎微的分析人士说:
第一,台湾当局抱日本“大腿”那么久、那么紧,台北市长柯文哲还公开称,没有陆客可以吸引日本游客,结果,失败;
第二,蔡英文政府当初雄心勃勃地提出“新南向”政策,并且也往里面砸了不少钱,觉得这样可以开拓东南亚市场,减少对大陆市场的依赖,结果,还是失败。
所以,是蔡英文政府失败的两岸政策,以及对于海外市场过分自信的盲目布局,气跑了陆客又招不来其他客源“填坑”,赔了夫人又折兵。
分析到这里,还不够。
事实上,但凡经常逛台湾夜市并且爱和当地人交流的大陆游客,多半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某某夜市很黑,专门坑游客,当地人都不会去。”
以名气响当当的台北士林夜市为例,从2006年到2016年,笔者先后去过三次,每次都要感慨这里“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物价虚高、食材粗糙、短斤少两,商家找零时偶尔还会假装大意玩些小猫腻。类似的还有高雄的六合夜市,名气也大,但去年去的时候已经很冷清了,同城当地人喜欢的瑞丰夜市则热热闹闹的。
笔者拍的六合夜市
所以岛内媒体,甚至部分蓝营媒体,又有人认为,陆客不来只是夜市衰败的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商贩不争气,钻钱眼里出不来,再加上网络购物发达等消费习惯转型因素,所以夜市的衰败属于“大势所趋”。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依旧表示看不下去。
消费习惯转型是事实,而且也的确会有一定影响,可商贩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没人管,怎么也成了“不可抗因素”?明明就是政府不作为嘛!别说管不了,大陆有几个旅游城市之前也出过类似“天价大虾”这样的事情,后来在强力监管下很快有了好转。
回到最初的问题,是谁在慢慢掐死台湾夜市?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是蔡英文政府的对外失策与对内不作为,共同导致了夜市这个传统商业形态的衰败,而笔者相信,衰败的也绝对不仅仅是夜市。
想想真的是可惜,当初站在逢甲大学门口,东张西望却不知道该去夜市吃哪个摊铺的美好景象,大概是回不来了。
作者:叶松亭
编辑:杨健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除标注外,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