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烈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采访,创作《红色的起点》(1989年7月)
上海与深圳是年轻的“双子星”
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在中国,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这句话为西安、北京、上海这三座城市作了准确的定位。
2015年9月23日,习近平主席访问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在参观林肯中学时对美国学生也如是说:“看一百年的中国去上海。”
最近,有人添了一句:“看四十年的中国去深圳。”
在当今中国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之中,上海与深圳既是年轻的“双子星”,又是两个重要的金融中心,中国的两大证券所就在上海与深圳,上证指数和深证指数是测量中国经济“血压”所显示的重要数据。
正因为这样,在探讨中国改革开放40 年之路的时候,我把上海与深圳作为“双筒望远镜”进行观察。
上海与深圳,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城市。
久居上海。上海是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城市。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上海。从此我生活、工作、成家、扎根在上海,融入了这座东方大都市,与之同呼吸、共命运。我在上海的最初15 年,住在长长的弄堂里,门前是弹硌路,对门是茶馆,矗立着烧煤的老虎灶。我坐在小小阁楼的老虎窗下看书,茶客聊天声、评弹演唱声、炉工铲煤声,声声入耳。我的邻居们,大都是大中华橡胶厂的工人,我跟他们打成一片,而且学会用“阿拉上海话”交谈。此后,我搬进新公房,左邻右舍也都是普普通通上海人。丰富多彩的弄堂百貌,无形之中烙进我的脑海……我在电影厂担任编导,采访了上百家上海工厂,走遍上海各个角落。半个多世纪的上海生活积累,促使我为这座城市写了135 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东方华尔街》《海峡柔情》《邂逅美丽》,也写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历程的50 万字的《红色的起点》,还写了被人称为“上海帮”的216 万字的《“四人帮”兴亡》。
深圳,我可以用“看着它长大”这句“老人言”来形容。记得在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我就前往采访。当时深圳火车站尚在建设之中。我写了十篇总题为《深圳掠影》的报道,即《来到“南大门”》《南方明珠》《一条小街 两个世界》《维他纯牛奶》《富起来的渔民》《垦荒的“牛”》《访问度假村》《漫步超级市场》《“文化绿洲”》《特区的人》,自1982 年10 月3 日至12 日连载于上海《新民晚报》。后来,我又专程前往深圳,在著名的赛格集团住了半个月。深圳158 家电子企业,优化组合形成赛格电子集团。我在那里采访有着“马旋风”之称的深圳赛格集团董事长马福元。他原本是“京官”——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工业部电子计算机局局长,成了深圳的“垦荒牛”。我为赛格集团及其“老总”马福元写了报告文学。此后我一次次来到深圳,即便是去香港途经深圳,也要在深圳走一走,看一看。深圳的飞速发展令我眼花缭乱。
2017 年5 月我到深圳出席文博会,住在华强北,重回那里的赛格集团,发现当年相当荒僻、只有赛格一家的地方,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中国电子第一街……
我以比较的目光,写下改革开放路上的“双城”——上海与深圳。
腾飞的起点:两度“五口”开放
上海与深圳的起点相同,最初都是从小渔村起步,都是傍水之乡。
上海简称沪。所谓沪,是一种捕鱼的工具,亦即一排用绳编结的竹栅,插在河中,以拦捕鱼蟹,最初称“扈”,后来演变为“滬”,亦即沪。
深圳的“圳”,意为“土”旁之“川”,亦即田野中的水沟。由于小渔村旁的水沟特别深,得名深圳。
上海与深圳的腾飞,得益于对外开放。上海的对外开放是被动的,深圳的对外开放是主动的。
上海被迫对外开放,是因为1840 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于1842 年不得不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翌年,又签订《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五口”对外开放。也就是说,英国是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在“五口”之中,当时广州、福州是省城,厦门、宁波是府城,只有上海是县城。
然而在“五口”之中,上海的地理位置最优越,即通江达海,腹地广阔。所谓“通江”,指上海是长江的“龙头”,而“达海”是指上海面对东海,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点,海轮北可以去韩国、日本,南可以去南洋,距离适中。至于腹地广阔,则指江苏与浙江是上海的两翼,而江、浙两省乃中国最为富庶的江南鱼米之乡。正因为上海具备这样的优越地理条件,所以大批“冒险家”闯荡上海,投资上海,在上海建立租界,把西方先进的科技带到上海,使上海成为运输、贸易、金融、工业中心,后来居上,迅速成为“五口”之首。文学名著《上海——冒险家的乐园》就是上海开埠、兴起的生动写照。在20 世纪初,在上海黄浦江畔的外滩矗立起一幢幢欧式大楼,就是上海成为中西交融城市的象征。众多的外资银行在上海外滩吹响“集结号”……
就这样,上海外滩成了外资统治下的中国金融中枢,成了“东方华尔街”。
从外滩往北,过了外白渡桥,那里全然是另一番景象,工厂林立,大批纺织、造船、发电、钢铁、化工厂云集。当年中国工业的老大——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机器织布局,也落户上海。上海成为中国的工业中心。正因为这样上海拥有全国最多的产业工人,所以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1921 年在上海诞生。
上海还形成了海派文化风格。上海开埠早,租界成了上海地域中的“外国”。西方文化深刻地影响了上海,西式建筑在上海比比皆是。曾有过这样的统计,在中国的城市人口中,懂英语最多的是上海人。咖啡是舶来品。中国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也是上海。上海领导着中国的服装新潮。上海人典雅,高雅。上海的服装向来以一个“雅”字饮誉中国,使外地的大红大绿服装显得“土”,显得“俗”,相形见绌。上海还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在20 世纪30 年代,上海电影具有广泛的影响。上海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小资”情调,形成海派文学风格。当上海已经是大红大紫的新兴东方大都市的时候,深圳还只是边陲小镇而已。只有两条半街,街道两旁大都是旧式平房,一座五层的旅馆成了全镇的最高建筑。
▲叶永烈为创作长篇小说《东方华尔街》多次在上海外滩采访(2015年7月19日)
那时候的深圳的“三件宝”是苍蝇、蚊子和沙井蚝。
改变深圳命运的是在整整40年前——1978 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197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
真是历史的巧合,1842 年中国“五口”被迫开放,而这一回中国主动开放,经济特区也是“五口”(加上后来成立的海南经济特区)。在1842 年开放的“五口”——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之中,上海最弱最小,一跃居“五口”之首,成为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而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五口”——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之中,深圳最弱最小,一跃居“五口”之首,成为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成为“五口”之中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深圳的迅速崛起,其地理位置除了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其得天独厚的最大优势是南面与香港相邻,只一河之隔(深圳河)。往日,深圳与香港之间被重重藩篱所阻隔,以邻为壑,咫尺成天涯。一旦拆除深沟壁垒,敞开大门,香港雄厚的资本、优秀的人才、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涌入深圳,使深圳一下子“兴奋”起来。深圳把香港作为改革开放的参照系,高度重视学习香港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和做法,大胆吸收和借鉴。深圳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运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从1980 年至2016 年,扣
除物价因素,深圳GDP年增速平均达22.6%。深圳大步流星追赶上海,追赶香港。2016 年深圳GDP 超过2 万亿元人民币,成为继上海、北京之后又一个跃入“2万亿元”量级的中国大城市。深圳的GDP 超过了香港,震撼了香港!
英国《经济学人》在“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单上,深圳名列第二。还指出:“改革开放近40 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总设计师”对“双城”的决策
在深圳,我深切感到深圳人民对于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感恩与怀念之情。
每一回来深圳,我总会来到深南大道北、荔枝公园东南口,那里矗立着邓小平巨幅画像。我在那里与邓小平“合影”。在中国的城市里,在市中心矗立邓小平的永久性巨幅画像,深圳是唯一的。
在深圳的莲花山巅,高达6米的邓小平铜像,也是中国第一座经中央批准建立的邓小平纪念铜像。铜像所塑造的正在健步向前的邓小平形象,表现了邓小平视察深圳的风貌丰采。
深圳人民对邓小平怀着浓浓的爱戴之情,因为是邓小平亲手打开了深圳的改革开放大门。
邓小平铜像背面大理石碑上刻着一行字:“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邓小平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六日”。邓小平一言九鼎,充分肯定了深圳特区的发展和经验,使深圳从此快马加鞭。
此后,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再度视察深圳,他在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1992年1月31日,邓小平乘坐专列从深圳抵达上海,他不断把深圳的成功经验与上海加以对比。
两年前,1990年4月,在邓小平的倡议和推动下,中央作出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1992年2月,邓小平在上海听取关于浦东开发和发展规划的汇报时,说了一段至关重要的话:“浦东开发晚了这是我的失误。当时建四个经济特区主要是从地理上、外资情况上考虑,没有考虑到人的因素,上海人聪明,但让你们失去了一次机遇。”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90年代的机遇不能再错过,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了。现在浦东的开发只能进不能退,而且也没有退路,浦东开发是晚了,这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
邓小平明确地要求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邓小平还要求上海向广东学习,向深圳学习:“你们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高一点,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邓小平关注着改革开放中的上海与深圳这“双城”,强调“两个地方都要做标兵”。
“总设计师”的话,重若千钧。上海市的领导人紧紧抓住“总设计师”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王牌”的改革开放,要与深圳一起成为“标兵”。
于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句话,成了挂在上海市领导人嘴边的话,成了三天两头在上海报纸上出现的大字标题。上海人借助“总设计师”的决策,在经济上求大发展。上海毕竟是上海,确实是“王牌”,工业雄厚,科技发达,人才济济,信息灵通,所以上海“一年一个样”,其发展速度及后劲是非常惊人的。
上海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外滩对岸的浦东陆家嘴。
当年我曾经一次次乘坐渡轮,从外滩横渡黄浦江,来到陆家嘴。那里除了低矮、破旧的农村小屋,便是成片的农田。与外滩那23 幢百年欧式老建筑相比,那里是乡下,是“下只角”。
自从浦东大开发以来,一座又一座大桥飞架于黄浦江上,陆家嘴崛起的高楼像筷子笼里的筷子一般密集。这些高楼都是新建的,跟浑身裹着花岗岩外墙的外滩大楼截然不同,浦东大楼浑身裹着亮闪闪的玻璃幕墙。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49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632米高的上海中心,三足鼎立,成为陆家嘴的地标,上海人称之为陆家嘴的“三炷高香”。在美国,只有纽约曼哈顿密集的高楼大厦,才能够跟上海浦东陆家嘴相比美。陆家嘴成了“东方曼哈顿”。与外滩万国建筑博览会式的天际线不同,陆家嘴是直插碧空的现代化的天际线。600多家中外资金融机构、7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进入陆家嘴。这里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交通银行总部、上海银行总部、上海农商银行总部,也有外资的汇丰银行、花旗银行、渣打银行、东亚银行、星展银行、恒生银行、三菱东京日联银行。还有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钻石交易所等等。
▲叶永烈在上海外滩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2011年3月27日)
▲上海虹桥商务区新貌(资料图片)
当大批外资企业涌进陆家嘴的时候,对岸的外滩百年大楼也在悄然发生巨变。当年,红旗在外滩飘扬,大批银行关闭,许多银行大楼易主。诸如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占据了外滩大楼。1993 年12 月,上海外滩成立了史无前例的“房屋置换公司”。所谓“置换”,就是把外滩大楼中非金融机构“换”出去,把金融机构“换”进来。这又叫“清巢引凤”。上海市人民政府等被从外滩大楼中“换”了出去。外滩欧式大楼与陆家嘴摩天大楼银行云集,“BANK”招牌比比皆是。上海外滩与陆家嘴联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华尔街。
陆家嘴是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缩影。上海毕竟是拥有2400 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拥有大批科技人才,拥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拥有众多的大专院校,更拥有百年中西交融的历史,所以上海经“总设计师”点拨之后,在改革开放的大旗之下,迸发出的能量是无可估量的。尽管“浦东开发是晚了”,比深圳晚了十多年,但是上海急起直追,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迅跑,与深圳双双成了“标兵”。
你追我赶 各有特色
上海虽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毕竟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我写长篇小说“上海三部曲”的时候,追溯“冒险家”们生活的年代,可以写到外滩2 号的英国总会,写到南京路上的华懋饭店、沙逊大厦、国际饭店,写到衡山路上的国际礼拜堂,也写到上海典型民居石库门房子,算是有一点历史感。
▲深圳赛格大厦(叶永烈摄于2017年5月)
我来到深圳,发觉深圳是一座没有古迹、没有名胜,也没有旧房的城市。深圳是在一张白纸上建设一座新城。
深圳人以“大手笔”的气魄,建造大型乐园,成为深圳的“人造名胜”。我记得,一次次到深圳,每一次都有大型新景点“冒”出来:先是在深圳参观“中国民俗文化村”──这是展现全国56 个民族生活的大型乐园;接着,过了些日子,又参观了刚落成的“锦绣中华”──这里微缩着中华大地的最著名的名胜,游览这里如同周游全国;然后,我游历了“世界之窗”──这里微缩着世界各国最著名的名胜,游览这里如同周游世界。这些人造景观,规模一个比一个大。据当地朋友告知,深圳采取“滚动开发”,即先造一个游乐园,赚了钱,造第二个。再赚了钱,造第三个。那天,我在“世界之窗”参加晚会,环顾四周,偌大的广场,座无虚席,足见深圳游人之众。这样次第推进,逐步建设,“新名胜”吸引了无数游客。
上海与深圳这“双城”,上海开埠早,最初处于领跑的地位。深圳崛起之后,开始跟跑。深圳大步流星,从跟跑到与上海并跑。上海在开发浦东之后,开始加速跑。这时,深圳紧跟紧追,大有后生可畏之势。深圳弯道超车,正在瞄准上海,夺取领跑的地位……
上海与深圳这“双城”,互有优势。
从人口比较——2016 年拥有1190.84 万常住人口,而1980 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只有33.3 万。也就是说,在36 年间深圳常住人口猛增了1000多万。这1000多万人来自四面八方,充分表明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
深圳与香港紧相邻。香港人讲粤语,在那里我一开口讲普通话,人家就知道是外地人。在深圳,却没有这种感觉,普通话是深圳的“通用语”。这是因为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尽管深圳是广东省的省辖市,这里并不流行粤语。在深圳,你是移民,我也是移民,彼此平等、友好地相处。我曾经给《深圳青年》写过许多文章,到了深圳见了面,方知副主编许劲松是一位在新疆乌鲁木齐长大的小姐,到南大门深圳来“闯天下”。她手下的编辑小缪,是我的责任编辑,一打听,她是东北沈阳的小姐。我问这位北国姑娘在深圳生活是否习惯,她说她如今回沈阳倒反而不习惯了。
《深圳青年》杂志就是由这么几位生龙活虎、来自各地的年轻人所办,发行量大,而且居然还盖起了一幢很有气派的“深圳青年大厦”。这家杂志其实是生气勃勃的深圳的缩影。
上海虽然也有许多移民,但是开埠以来形成了以上海本地人以及江、浙两省人为基本人口,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口。上海拥有众多的高等院校,上海人的受教育程度高于深圳。就人口年龄结构而言,深圳以年轻人居多,不像上海人口老龄化正日趋明显。年轻人朝气蓬勃,使深圳充满活力。有人说,“外地人到上海是为了打工,而到了深圳则为了创业”,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从经济角度来看——上海已经是很成熟的城市,是金融中心、工业基地、商业名城、交通枢纽、外贸窗口。上海经济总量居深圳之上。尤其是上海有江浙两翼,形成长三角经济区,腹地辽阔,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长期以来,上海是中国经济的龙头老大。
深圳则是从“一穷二白”起步。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33.3万,人均年收入只有400元人民币。然而深圳在改革开放的路上飞速前进。从1980年建立经济特区,深圳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GDP增长了3000 多倍!
在2017年,上海的GDP跨过3万亿元人民币大关,而深圳GDP达到2.2万亿元人民币。
上海的人口是深圳的两倍多。按照人均GDP计算,早在2015年,深圳就已经是上海的1.5倍以上。上海到2020年的人均GDP目标是15万元人民币,而深圳2015年的人均GDP已达到15.8万元人民币。
上海的面积是深圳的三倍多。按照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深圳多年来居全国城市首位,同样远超上海。
上海与深圳的经济所有制结构明显不同:上海是央企、地方国企、外资企业、民企“四马分肥”,各占四分之一。深圳却是民营企业的天下,占90%以上。
深圳有350 多家民企上市公司,其中有130家以上境外上市,超过上海。民营企业充满活力,成为推动深圳经济向前的主要推力。
在深圳的民营企业中,涌现了诸多名牌企业,如华为、中兴、腾讯、万科、大疆、比亚迪等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 家。科技进步对深圳GDP的贡献率达60%。科技创新,使深圳有了持续发展的底气。
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据统计,到2020年,上海的目标是万人发明专利达到40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深圳到2020年这三方面的目标分别是:64件,4.25% 和42%。
深圳罗湖拟建中国第一高楼,高达739米,将超过632米高的上海中心。这是雄心勃勃的深圳打算超越上海的一个象征。但是上海也在深化改革开放,也在迅猛发展,“新秀”深圳能否超越“王牌”上海,还是一场没有结论的竞赛。
2012年12月8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深圳考察,在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时说:“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我们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这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要上新水平。”
上海与深圳这“双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双标兵”,不断有新开拓,不断上新水平。
2018年3月2日于上海“沉思斋”
作者:叶永烈(著名作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编辑:周俊超
来源:文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