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晨曦初上,宁静祥和的外滩成为解放后上海市民健身锻炼的好地方。
解放上海,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经典一役,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夺取和占领上海,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之战,更是一场政治之战、经济之战、思想之战;不仅意味着人民军队要获得对这座城市的控制权、管理权,更意味着要融入这一工业文明、商业文明、城市文明的中心和现实之中。
正如毛泽东在1949年2月的一份电报中所说:军队不但是一个战斗队,而且主要地是一个工作队。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收城市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善于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善于对付资产阶级,善于领导工人和组织工会,善于动员和组织青年,善于团结和训练新区的干部,善于管理工业和商业,善于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善于处理外交事务,善于处理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问题,善于调剂城市和乡村的关系,解决粮食、煤炭和其他必需品的问题,善于处理金融和财政问题。“总之,过去军队干部和战士们所不熟悉的一切城市问题,今后均应全部负担在自己的身上”。
彼时的上海,亚洲最大城市,600多万人口,也是当时中国的工业、商业中心。能否完好无损地占领这座大城市,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彼时,全党全军上下形成共识: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
今天,回眸历史,文汇报记者分多路采访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上海警备区、武警上海总队、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历史生动而清晰的脉络渐渐浮现。
最新出版的《战上海》一书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教授刘统这样提纲挈领: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理解,必须以更宽的视野、更多元的维度看待“战上海”这一历史进程,既有看得见的烽火硝烟,也有看不见的隐蔽战线,更有贯穿始终的一根主线——把由战争夺回的城市及财产,完好地交还给人民。——编者
②上海解放初期的人民广场。
解放上海究竟难在哪里?
单是听取财政接管纵队的汇报,陈毅就花了两天两夜
从1949年5月12日打响解放上海第一枪起,至5月27日正式解放上海,前后不过半个多月时间。然而,上海战役的备战时间之长、工作之细远超人们想象。刘统说,解放军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战上海”之前,各级干部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
为了制定夺取全国胜利和胜利后各项方针政策,中共中央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阐述、确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在这一精神指引下,根据战争形势发展,4月2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提出“约法八章”: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保护民族工商农牧业;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业……
透过“约法八章”,可以回答解放上海究竟难在哪里。
据史料介绍,当时中共中央和总前委时刻考虑这样一些焦点:第一,上海是帝国主义利益最集中的地方,美国、英国的军舰还停在黄浦江中,如果进攻上海,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国际局势复杂化?第二,在上海作战,犹如“瓷器店里打老鼠”,如果打烂了上海,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就要蒙受重大损失;第三,如果人民解放军接管工作做不好,导致上海停工停电,发生混乱,变成一座“死城”,新政权就可能在上海站不住脚。
因此,在部署渡江战役时,中央就提出对战上海要“慎重,缓进”。
1949年5月初,总前委主动提出,并由党中央批准,推迟攻取上海的时间,在江苏丹阳进行集训,主要进行纪律教育,学习城市知识,做足战上海之前的各项准备。事实上,各部队在集训期间,开展了深入细致的城市政策教育。由上海市档案馆提供的史料记载: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专门编写了一本小册子《城市常识》,下发到每个连队,分为五课,由指导员给战士们讲解城市知识。比如,军队进入城市要依靠的群众——产业工人、知识分子、学生等,各有什么特点,帮助大家更好地辨识了解他们。
同时,数千名干部从各解放区、北平、香港等地日夜兼程赶来,投入集中整训,他们中有不少人是著名的“上海通”。大家分头进行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搜集有关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资料,并根据这些材料和中共中央有关政策,研究战上海及之后的接管措施。
如上海的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如何区别对待,外国人的企业如何接管,国民党政府机构如何处理,金融如何稳定,流氓帮会怎么处置,市民的粮、煤等生活必需品如何保证供应等,堪称事无巨细。单是听取财政接管纵队的汇报,陈毅就花了整整两天两夜,对于如何紧急调运粮食、棉花、煤炭保证上海市民需要,作出周密部署和应急准备。
“战上海”究竟怎么战?
为了保护城市,把战火集中在外围,“三选一”选择了“硬碰硬”
“战上海”整个战役过程,在军事史上也堪称奇迹。刘统这样注解:夺取这样一座大城市的过程中,在市区基本没有使用重型武器,把战火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对城市运转的影响降到了最低。
围绕“战上海”究竟怎么战?解放军是经过再三权衡斟酌的。
③上海解放初期的人民公园。解放前,这里曾是上海有名的赛马博彩场所——跑马厅。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将其改建为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
当时,粟裕提出三种设想:第一是长围久困,这样可以以逸待劳,减少部队伤亡;但上海有600万居民,粮食和煤全靠外地输入,长期围困将使人民的生活陷入绝境,而敌军却有海上通道——这个办法不可取。第二是选择敌人防御薄弱的苏州河以南实施突击,这样虽然避开了敌军设防的重点地区,可以减少伤亡,但市区将成为主战场,城市会被打烂——也不可取。第三是把攻击重点放在吴淞,暂不攻击市区,这样可以封锁敌军的海上退路,阻止敌人抢运上海物资;但这种战法将是硬碰硬的攻坚战,我军要付出较大代价——为了保全上海这座大城市,第三方案最终被视为最佳方案。
最后,粟裕、张震于1949年5月7日上报中央军委并获批准的作战方案为:从上海两翼迂回,钳击吴淞口,封锁其海上退路,诱歼守军主力于市郊。这个方案的特点是:既可以阻击敌人从海上运走更多物资,又使市区免遭战火破坏,可谓“一举两得”。
“钳击”一词,指两路兵力在同一时间分别从敌人两侧作纵深攻击,因形如钳状而得名。这也很形象地描述出“战上海”的战线布设及作战路径。事实上,在10天的外围作战中,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吴淞和高桥,从两面钳击国民党军出海口。国民党军被迫拆了东墙补西墙,从市区调出三个军增援浦东和吴淞方向,造成市区兵力空虚,正符合我军保全市区的作战意图。
毛泽东密切关注上海战役进展。5月20日,他指示总前委和粟裕、张震:只要军事条件许可,即可总攻上海,并强调:“如吴淞阵地不利攻击,亦可采取攻其可歼之部分,放弃一部分不攻,让其从海上逃去。”
围三缺一,放开吴淞口,允许部分敌人逃跑的决策,避免了敌人因被逼入死角而疯狂反扑的可能,更使解放军三野放开了手脚,灵活作战,从而加快了解放上海的进度。
上海战役缘何堪称“奇迹”?
争取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出漂亮政治战
战上海,之所以是个奇迹,因为其打的不仅是军事仗,也是一场出色的政治仗。要消灭敌人、保全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更要争取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④1949年7月6日,上海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百万军民大游行,欢天喜地庆解放。一位上海姑娘把彩花挂到了解放军战士的枪上。(上海市档案馆、黄浦区档案馆、七宝镇社区党建服务中心供图)
首先,在战役之前和战役期间,依靠中共地下党员们环环紧扣地对国民党重要驻军和部门开展策反工作,成功策反了苏州河北岸的国民党主力守军,以及驻守在杨树浦地区的最后残敌。
其次,战役期间,地下党分别组织沪东、沪西人民保安队,纷纷开展护厂行动,阻止国民党军队破坏工厂及城市生产。
比如,在中央电工器材厂,职工们纷纷参加护厂委员会,都搬到厂里住,日夜轮班护守工厂。当解放军攻打吴淞口时,职工们赶忙将一部分机器搬运到安全地点,对于无法起运的重型机器,则运来了1500多袋泥沙,将其全部盖好。
此外,团结各民主党派及爱国人士的广泛力量,配合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反搬迁、反破坏活动,保全重要资源和生产力。
比如,上海作为工商业中心,在当时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近代工业,掌握原料和重工业生产的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在上海有28家工厂、公司和办事机构,职员和工人达数万,其中40%是技术人员。民革成员率领资源委员会集体起义,保护了这些重要物资和技术骨干。
农工民主党华东局专门成立了工商小组,配合中共地下组织联合斗争,把国民党强行拆卸的机器设备从码头拦截并运回厂里,完整保存。
民盟上海区执行部发动上海申纺十二厂、浦东恒大纱厂的盟员反对迁厂。民建上海分会负责人专门调查了国民党“四行两局”的组织、业务和人事情况,并发动银行职工罢工拒运金银去台湾等。
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交大、复旦、同济等上海主要高校也都成功抵制了迁校行动,学校的图书资料、教学仪器大都完整保存下来。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