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跑量,我们的潜意识里常常会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跑得越多越好”。或者说,总有不少人觉得,如果你的体能能坚持跑下两个全马,那你在跑全马时就会显得很轻松。
然而,在专家看来,这不过是一个“跑量陷阱”,而真正有效的训练方式则是,“用最少的跑量,达到最好的效果。”若超过那个合适的临界点,跑得越多只会增加受伤的风险。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玄呢?那么,究竟如何找到那个临界点呢?《Runner’s World》杂志专栏作家、跑步专家Ed Eyestone认为,只要遵循以下五条原则,就能合理安排每周跑量。
原则一:距离越短,训练时的跑量需求越低
这一点并没有太多争议,对于致力于跑全马的跑友来说,没有足量的跑量积累难以完赛。但对于只是参加5公里比赛的跑友来说,间歇跑、力量锻炼等或许更有意义一些。
原则二:慢跑的一公里和间歇跑的一公里截然不同
在许多跑友间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当我们谈论训练量时,跑量似乎成了唯一重要的指标。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如果这一公里是以间歇跑、节奏跑或是折返跑的形式完成的,它对肌肉造成的疲劳感要远甚于慢跑。
换言之,如果你原本的训练计划是每周慢跑20公里,但是突然有一天你决定其中一天要以间歇跑的形式完成,那么就应该适当减少你的计划跑量,为肌肉和关节的恢复留足时间。
毕竟,效果再显著的跑后拉伸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留足充分的恢复时间才是最重要的。
原则三:练什么,你就擅长什么
同样是跑一公里,不仅慢跑与间歇跑有所不同,不同跑量下,每跑一公里的效果也有所不同。
在美国跑步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练什么,你就擅长什么。”
这一点与原则一有些相似,即如果你要在快速的5公里比赛中取胜,平时就该多跑几次5公里让肌肉适应这样的节奏;如果你希望在全马比赛中跑出好成绩,那么平时训练中一定要有多次完整的全马经历。
也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如果你只是想跑完全马,没事去练60K、70K是完全没有必要,同样没有太多效果的。
原则四:“慢慢来,比较快!”
为了避免受伤影响训练进度,如何增加跑量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Ed Eyestone的建议是:对于没有任何路跑基础的初学者而言,每次增加1到2公里的跑量比较合适。更重要的是,当你增加跑量后,要坚持以这样的量训练一到两周,直到身体适应。
当然,这样的建议只适用于初学者,对于有训练基础、完赛早已不成问题,志在冲成绩的高阶玩家们来说,不必拘泥于此。
原则五:健康的跑者永远比较快
在你受伤之后,每多跑的一公里都是对身体的摧残。
你的双腿并不会因为你忍受着扭伤跑步而变得强壮,有些伤病对于运动能力的损害甚至是不可逆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