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跑say:
冰敷与热敷是处理运动损伤的基本手段。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在出现急性扭伤后应立即使用冰块或冰水覆盖伤处。
然而,冰敷时有哪些禁忌?什么情况下更适宜热敷?冷、热敷交替的治疗方法又有什么样的功效?且听小跑为你道来。
比冰敷更有效的“大米疗法”
众所周知,在脚踝、膝盖等关节遭遇急性的扭伤症状后,冰敷有助于遏制伤势的恶化。这是由于低温情况下,患处的血管遭到压缩,能减缓血液的流动,防止进一步肿大。
与此同时,冰敷还具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这是因为人在受伤时产生的疼痛感大多来自于毛细血管的破裂,而低温除麻痹神经外,还能减缓毛细血管的损伤。通常而言,在受伤后的48-72小时内,患者宜使用冰敷,并切忌让患处接触高温物体。
,
当然,必须注意的是,在使用冰袋冰敷过程中易产生冻伤,建议将冰敷时间严格控制在15分钟以内,并在治疗时于冰袋与皮肤间垫一块湿毛巾更为稳妥。
不过,在不少运动医学专家看来,急性扭伤后使用大米(RICE)疗法效果更佳。所谓大米疗法(RICE),即Rest(休息)、Ice(冰块)、Compression(压缩)、Elevation(抬高)四种方式的结合。
用更通俗一些的说法就是,对患肢进行制动休息,抬高肢体促进血液回流,使用毛巾或衣物包裹冰袋后再进行冰敷,适当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加压。这种方法简单易学,即使是对伤病防治一窍不通的初学者也能及时完成。
冰敷并不能加快伤处恢复?
如上文所述,冰敷对于缓解疼痛具有奇效。然而,从未有医学实验能够证明,低温能加快伤处恢复。
事实上,在运动医学界甚至还出现过“冰敷会延缓伤处痊愈”的说法。这种理论的依据为,炎症会导致人体内多种细胞与蛋白质的增加,有助于伤处恢复,而冰敷则阻碍了炎症的产生。
尽管学界基调并未统一,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看来,一旦伤处的肿胀现象不再加剧,则应停止使用冰袋,改而使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加压。
此外,在运动前的热身过程中,切忌使用冰块覆盖身体的任何关节或肌肉。这会减缓血液循环导致身体僵硬,从而增加受伤的风险。
慢性损伤应热敷,宜勤不宜久
高温能使得血管壁扩张,增进血液循环,对于治疗慢性关节损伤或肌肉反复的紧张或疼痛有较好的效果。热敷对于医疗器材的要求比冰敷更低,即便是女生在冬天爱用的暖宝宝或电热毯也符合要求。不过,据最新研究表面,使用如浸过热水的毛巾等潮湿的物品热敷,效果更佳。
由于热敷与冰敷有着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在急性扭伤后的48小时内,或者是刚刚运动完的片刻,切忌热敷或洗热水澡,其余时间皆可。如果条件允许,一天进行多次热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鉴于长时间的高温浸泡会加剧炎症症状,单次热敷的时间必须不长于15分钟。
冷、热敷交替治疗效果更佳
据报道,在近来欧美的运动损伤临床案例中,已有越来越多医生尝试使用冷、热敷交替的方式为患者进行治疗。
所谓冷、热敷交替具体做法为,1分钟冰敷后再进行3分钟热敷。其原理与“泵”类似,通过压缩与扩张淋巴血管,加快其内部淤积的液体排放,并最终达到快速消肿的效果。
尽管目前还没有可靠的研究数据证明,相较单纯冰敷,这种方式是否究竟疗效更加,但至少从理论上而言的确如此。此外,这种最新的治疗方法同样有助于慢性损伤的恢复,并有助于减缓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