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与未来城市挑战2018”学术对话,本周在杭州云栖小镇举行。来自政府、学术界、工业界的两千多为嘉宾相聚云栖,一起探讨城市的挑战与应对、城市大脑的探索与启示。本次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云栖工程院、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亿欧等机构联合举办。
从“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到围绕路、水、电、暖、气等的“十通一平”,过去这些年,城市基础设施总架构经历了不少物质型跨越,而现在,要迎来第一个非物质基础设施,这就是“城市大脑”。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陈桂秋认为:“城市规划描绘城市未来,而‘城市大脑’则掌管未来城市,两者同属于城市基础设施范畴,所以城市规划应当积极参与到城市大脑的构建当中去,眼下就是一个转折点。”
蒸汽机时代,城市的标志是修公路;电力时代,城市的发展是铺电网。大数据时代,“城市大脑”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城市基础设施。杭州市云栖科技创新基金会发起人王坚表示,所谓“城市大脑”,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利用丰富的城市数据资源,对城市进行全局性即时分析的一种能力。更重要的是,“城市大脑”不是要把模拟人的大脑装到城市里面,而是城市自己生长出来的“大脑”。对此陈桂秋认为,城市是身体,城市数据局是肩膀,肩膀上安放着“大脑”,头发则是各行各业对“城市大脑”的具体应用,包括智慧商业、城市医疗、智能电表、公园景区、排水防涝、垃圾收集等。“当这些‘头发’全部长成之后,‘城市大脑’基本功能就成型了。”
“城市大脑”会给城市带来哪些变化?未来美好生活到底能有多好?按照陈桂秋的设想,首先,有了“城市大脑”之后,很多的“城市病”,比如交通问题、空气污染问题、能源问题等会被城市大脑自动免疫,城市大脑可能会让大城市规模更大。此外,大数据可以对每一个市民进行精准的职业能力画像,再加上快速的劳务法律关系的建立、解除以及保险、税务等快速切换,城市大脑会让城市就业方式发生变化:网络化、共享化的就业及办公或将成为现实,尤其智力工作者的空间、时间的自由度会更大,形成分时网络就业系统。。
就业方式发生变化之后,加上低轨卫星移动网络、空中化物流终端配送系统以及小型绿色能源系统,城市大脑可以让一部分人“逃离”城市,形成郊野生态电子生活部落。
当完成线下到线上的转变之后,时间一长又会回到线下,有共同兴趣更好的人通过网上虚拟社区可以在线下面对面交往。陈桂秋解释,这样城市会出现在居住、工作、游憩、交通之外的第五种需求:团聚。这也是未来城市空间新的组织方式。
作者:朱伟
编辑:孔韬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