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傅浩。(上海证券交易所供图)
人物小传
傅浩,1971年出生,现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具有20多年金融领域从业经验,在吸引国际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A股市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14至2015年,牵头完成沪港通业务方案设计,在欧洲搭建首个离岸人民币资产交易平台,获评“沪上金融创新人物”。
2014年11月17日,沪港通开通当日,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其为人类历史上自欧元诞生以来最复杂的一次金融创新。
而沪港通开通背后,有位履历丰富多面且极具个性的操刀手。傅浩,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发展部总监,沪港通业务方案设计者之一,优秀的金融理论学者,投资者信赖的业务伙伴。了解傅浩其人,有助于窥探近年中国资本市场推进开放战略、迈向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熟悉傅浩的人评价他“学术功底深厚”。他在复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又赴美国哈佛大学积累学术经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下辖研究机构工作10年。磨墨十年后,傅浩离开研究所,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国际业务团队。
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面临的瓶颈是如何提升国际投资者的持股比重、交易比重。傅浩率队研究了“交易所潜在规模边界”和“资本市场开放收益曲线”,两条线显示,中国资本市场跨越了低水平陷阱,进入国际化黄金窗口,正处于推进开放战略最佳时机。
这种研究氛围间接促进了沪港通的构想。在深圳举行的国际期货大会期间,时任上交所总经理黄红元和理事长桂敏杰与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在会议间隙一起喝茶,提及沪港通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当即在餐巾纸上画出了沪港通的基本框架设计。在上交所方面,这项行动的代号是“破冰计划”,而带领团队具体形成并实施沪港通业务方案的正是傅浩。
傅浩曾表示,沪港通业务方案设计中的重点任务一是监管合作,二是风险控制。内地与香港法律制度差异巨大,操作思路、讨论问题的角度等也有不同,必须协调两种法律体系、两个不同监管机构下监管的关系,准确划分监管的权限边界,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合作,在多大程度上提供配合。
作为“破冰者”,傅浩和他的同事们要保证资本市场开放行稳致远。团队很早便预判可能出现的一些违规情形,着手研究完善沪港通制度,让境外投资者根据主场原则,接受内地监管机构的监管。
2016年,交易所发现唐汉博等人操纵“小商品城”案线索,后由证监会查实,成沪港通开通以来查处的首例跨境操纵市场案件。唐氏用三个香港账户和一个内地账户,内外配合,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虚假申报、盘中拉抬、对倒等手法,对沪股通标的股票“小商品城”实施操纵行为,非法获利4188万余元。
根据上交所、深交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香港联交所提议,内地和香港两地证监会协商一致,北向看穿机制(投资者识别码制度)今年正式实施,即沪深港通引入“实名制”。监管部门可以“看穿”投资者的证券账户,清楚掌握每个账户的情况。近年来,证监会一直倡导“穿透式监管”,看穿机制就是一种穿透式监管,旨在完善跨境交易监察模式,更好保障两地资本市场平稳推进,杜绝跨境操纵市场。
作者:沈竹士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