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如何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世界级滨水区?今天上午举行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聚焦“卓越城市,魅力水岸”,参与德国汉堡港、巴黎塞纳河、纽约哈德逊河、新加坡的新加坡河的规划专家都分享了滨水区域的发展经验。
上海市规土局局局长徐毅松介绍了上海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的规划实践。在发展形态上,“一江一河”将从航运时期的“城市锈带”,向聚焦生态功能修复的城市绿带、提升城市综合活力的“城市客厅”转变;在开发模式上,将从过去外延扩张的“大拆大建”,向“留、改、拆”思路下注重提升城市品质和文化内涵的“上海更新”转变;在战略能级上,将从“上海制造”,向承载全球城市创新核心功能的“滨水创造”转变。
黄浦江、苏州河孕育了上海这座城,蜿蜒流淌着穿城而过。从老城厢城市发源到外滩万国博览会,从远东金融中心到新世纪陆家嘴CBD的繁华林立,城市的中心虽然在迁移,但始终沿着黄浦江、苏州河呈现出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重心。
一江一河的变迁是整个城市发展历程的缩影,见证了上海从数百年前岸边的小渔村迅速崛起为一座全球城市的历史传奇。
去年获批的“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总体目标愿景,和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子目标。在这样的宏观要求和发展诉求下,我们必须思索,黄浦江、苏州河将如何打造与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世界级滨水区?
回顾两岸的开发历程,是与上海城市发展历程相戚相伴。
上世纪末,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制造业转移以及内港外迁,黄浦江两岸的工业、码头功能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新世纪伊始,上海启动了继浦东开发开放以后又一项新的宏大发展战略,即2002年开始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提出了“人民之江”的发展目标,旨在让滨江区域回归城市生活的核心。2002-2007年,沿江工业仓储动迁,逐步释放土地和岸线,为新功能引入做好准备。2008-2010年,为配套世博建设,加速推进滨江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2011-2016年,不断植入功能设施,特别是2017年,两岸实现滨江贯通开放,触发了卓越全球城市的滨水地区建设的新起点。
近年来,滨江滨河沿线第一层面内规划编制已基本完成。徐毅松说,在“一江一河”沿岸的开发建设中,城市规划发挥了充分的引领作用。黄浦江、苏州河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动脉,承担起引领整个城市在新时期转型发展的战略任务,实现了滨水两岸的“新生”。
然而,面对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诉求,对标国际一流滨水区,黄浦江、苏州河两岸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定落差。滨水地区产业能级未能充分体现全球竞争力;滨水文化价值未充分体现;滨江整体景观形象协调性有待提升,滨水生态功能建设相对滞后。同时,还存在滨水与腹地联系较弱,滨水区建设统筹协同和建后运营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
作为一座超大城市,上海已经进入了存量发展时代。徐毅松认为,应当对标更高标准、更广视野和更大格局,坚持以发展为要、人民为本、生态为基、文化为魂,实现一江一河发展能级和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首先,以发展为要,就是要实现以创新为动力的能级提升。一江一河作为上海独一无二的“金名片”,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承载区,应当重点植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新兴功能,提升产业能级和集聚度,从重点地区向腹地辐射,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第二,以人民为本,就是要打造市民喜闻乐见、充满活力的城市客厅。从国际经验来看,著名滨水区大都经历了由生产功能重返城市生活的转变历程。一江一河要成为上海开放度最高、为大众公平共享的城市客厅,成为城市活力的集聚地,需要进一步构建起滨水贯通并向腹地延伸的公共游憩网络,大力增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着重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从而形成市民宜居、宜业、宜游的最大共享空间。
第三,以生态为基,就是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江一河是上海重大的生态廊道,贯穿中心城区、主要新城和发展重点地区,如何在高密度超大城市中凸显韧性平衡、自然亲和的亲水生态,对上海的整体生态格局而言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对标先进生态理念,重点在自然岸线营造、强化人对自然感知等方面予以充分关注。
第四,以文化为魂,就是要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精神。一江一河是展示城市历史和人文风貌的窗口,应当重视历史文化积淀与当代新锐文化特质的兼收并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展现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的同时,注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功能,成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展示平台。
总体而言,一江一河地区应展示出与全球城市影响力相匹配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品质。我们认为,要更加注重六个方面的进一步提升,概括起来,即更开放,更绿色,更活力,更人文,更舒适,更美丽。
作者:祝越 周渊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