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行四海——华侨华人护照特展”今天上午在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一张张泛黄的华侨护照,真实反映了华侨华人远赴重洋、奋勇拼搏、爱国护家的光辉历程。
该展览通过130余件(套)文物,多媒体互动展项等,系统展出了清代、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阶段,我国不同时期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巴拿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墨西哥、古巴、南非、缅甸、越南等十多个领事馆(公使馆)颁发的华侨护照(侨民证明书)原件,展示了中国护照从诞生、发展到真正能发挥保护海外侨胞权益作用的历程。
展览分为护照溯源、走出国门、统一规范、通行天下等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各时代不同名称的“护照”,譬如节、符、过所、公验、通关文牒等;第二板块展示了晚清时期现代意义上的华侨护照的诞生,十九世纪70年代清政府驻外使领馆制度建立并逐渐开始向华侨颁发护照。展览中可以看到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的华侨护照和最早的带照片的华侨护照。
图为光绪八年(1882)大清驻金山领事发给华工黄华饶的护照,因为没有照片,护照中用简单文字描述身材、面貌等用以辨别。
图为光绪十八年(1892)驻旧金山领事馆给华商朱彬的护照,这是最早带照片的华侨护照,照片形状为梯形。
第三板块展示了民国时期的华侨护照。当时的护照开始向统一机构、统一格式发展,相应的护照制度也逐步完善,并颁行了关于护照的专门法规,护照的形式也从单纸形式发展为本式。在此版块,可以看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以及孙中山子女孙科、孙婉和孙珽等人的留学护照。
图为1935年7月15日中华民国外交部发给钱学森赴美国麻省理工留学的护照。
第四板块展示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华侨华人护照等证件,以及港澳台同胞来往的证件。既维护了我国出入境管理的权利又保护了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权益,为国家的开放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护照作为普通人越来越常见的证件,通过了解护照的前世今生,可以引发观众感悟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另外,华侨护照还是“一带一路”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对于充实丰富“一带一路”文化历史传承,增进世界各族人民对“一带一路”华侨文化的教育与认知,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圆共建“中国梦”、“海丝梦”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展由中国航海博物馆和广东江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江门市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和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协办,展览将展出至11月20日。
作者:王嘉旖
编辑:李静
责任编辑:朱伟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