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量子通信等前沿科学,正逐渐涉及到公众的“衣、食、住、行”。如何让公众了解未来智慧生活的巨大影响,促使他们理解、接受和应用高科技?多位专家认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势在必行,起点就在青少年。
作为“2018全国科普日”系列联合行动,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大会昨天下午在复旦大学医学院召开,大会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意义、思路、方法等展开了探讨。
AI时代,科学素养教育要从青少年起步
今年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发动了院士专家加入科学传播行动。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在“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主题报告中表示,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机器人老师等是探索智能化教育的形式、模式和手段,毋庸置疑,人工智能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可以将知识内容进行拆分,就是把课本中的内容变成精细的知识点,并将其一一连接,形成知识图谱。同时建立学习者模型和教学者模型,一方面实时测评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水平,另一方面老师则根据学生的最新能力水平,提供相应反馈,匹配出最为合适的学习内容。” 褚君浩认为,用机器学习的方式能够实现更迅速更有效的技术迭代,人类发明了这些机器,又必须依靠不断提升自身对于智能工具的应用能力,跟上时代的发展。
长江学者、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表示,人工智能天生就是“刷题高手”,在算法、算力、大数据应用等方面,人工智能在应付应试教育上具有人类学生望尘莫及的优势。他认为,在此基础上,智能时代的学科教育也应有所改革,现有的数学教育强调计算、题型和公式套用,缺少逻辑推理训练,智能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具备“算”的技能,更要具备“数”的逻辑,不仅懂得“解空间”的求解,更要懂得“问题空间”的求索:“孩子们要懂一点人工智能,具备与人工智能携手工作、共同创造的能力。”
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AI科普机构
二孩政策开放后,庞大的亲子市场开始在幼小阶段显露,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人工智能进高中,机器人、少儿编程、无人机、3D打印等新技术都成为了实践科技教育的良好载体,再加上教育部规范校外培训,培训机构面临转型或流程改造,这些因素都为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带来利好。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吕良岳认为,在AI时代,科技素养是未来必备的技能,这将给百亿级的人工智能教育行业带来年均30%以上的增速。
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科技教育?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服务机构是解决之道。吕良岳表示,青艺童创集合课程、器材、师资、活动、研学、能力测评等各种资源为一体,在线下科普基地和线上服务平台为政府、学校和机构提供高质量的青少年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已开展的活动有暑托班、兴趣课、科普公益活动等。“我们将在浦东、浦西各建一个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科普基地,致力于人工智能的启蒙、普及和推广,做领先全国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教育的服务机构。”
在此次大会上,中国电子学会向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授牌,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科普创新教育基地和全国电子信息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培训基地挂牌成立。上海青艺童创青少年发展中心还与徐汇区斜土路街道办事处签署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教育基地社区共建合作的协议。上海臻展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则与上海市南洋中学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
作者:徐晶卉
编辑:钱蓓 祝越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