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几年修缮扩建,80多岁高龄的旧上海市图书馆危楼重生,即将作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在本月底开放。不过早在开门迎客之前,新图书馆就已成为“网红”,这座建筑太特别了,它收藏的不仅是图书,还有上海近代市政的历史记忆。
老建筑“修旧如旧”,藏着许多新旧难辨的细节,简直可以玩一把“大家来找茬”游戏。
80年前的“潮”建筑
80年前如果有网络,旧上海市图书馆一定也是“网红”。
这是一座安置在古城楼式建筑内的图书馆。黄色琉璃瓦覆顶,外有飞檐斗拱,内有梁枋藻井。远观是中国传统建筑,实则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楼内空间设计非常现代,卫生、消防、电梯设备一应俱全。
图书馆楼高两层,一楼门厅铺设红缸砖地坪,砖红色本就低调,几十年的步履摩挲像是额外给它们覆上了一层灰色滤镜。馆员黄怡介绍,这些十几厘米见方的小砖块在修缮时一一拆除,清洗修复后重新铺贴。原来的建筑地下铺设有暖气管道,为了最大化利用空间,新馆加装的空调、消防管道也还是铺在地下。施工时,每一块砖都被编号、拍照,管道铺设完工后再归复原位,分毫不差。
二楼中厅是过去的“目录室”——以前图书馆内藏书全部闭架陈列,读者借阅时,先在目录室查找自己想要的书目,告知工作人员,再由工作人员取出。这个空间有别于中国传统厅堂,而是借鉴西方建筑设计了顶部采光天窗,天窗之下架设彩绘梁枋,屋内光线通透,抬头之际,小格窗框外的风景也别有韵致。天窗在中国的普及远在几十年以后,这座图书馆在当年不可谓不“潮”。
近代市政文献收藏是特色
民国时期,旧上海特别市政府在江湾郊区划地7000亩,规划设计全套市政设施,作为新的市中心区域抗衡租界,这就是著名的“大上海计划”。从1929年划定“新市区”到抗战前夕,由董大酉领衔设计的一批新式建筑拔地而起,包括旧上海市政府大楼、旧上海市图书馆、旧上海市博物馆、旧上海市医院、旧上海市体育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航空协会会所及陈列馆等。
如今图书馆新馆二楼专设“上海近代市政文献主题馆”,以历史文献、建筑模型、全息投影等方式立体展示“大上海计划”。市政中心区域鸟瞰图是个规整十字,中轴线上的市政府大楼坐北朝南,图书馆和博物馆分立西、东两翼,彼此对望。杨浦是中国近代市政发源地,因此有关近代市政的文献收藏将是杨浦区图书馆新馆的一大特色。
时光迁延、世事辗转,“大上海计划”的大部分建筑已经挪作他用,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现为上海体育学院的办公楼,旧上海市博物馆用于长海医院影像楼、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旧址则是公安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的所在。但旧上海市图书馆和旧上海市体育场沿用了原有功能,成为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和江湾体育场。
抗战结束后,旧上海市图书馆被用作同济中学校舍,直到2007年学校搬迁。建筑年久失修,一度成为危楼,十多年过去,新馆终于重生。
玩一个“大家来找茬”游戏
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属于旧上海市图书馆的部分占近4000平方米,修缮过程“修旧如旧”,藏着不少新旧难辨的细节。
老建筑的藻井彩画曾经被人粉刷涂盖,修缮时候作了复原处理。在一次现场勘查中,大家意外发现一楼壁龛顶部留有两快保存度极高的彩画,于是采用专业罩面漆保护工序,最大限度保存彩画原有样貌。观摩比对新旧两处彩画是参观这个图书馆的一大乐趣。
老建筑的一楼和二楼各有一扇“孔雀门”——仿照孔雀仪态制作的金属镂空门。两扇门乍看毫无差别,事实上二楼是原物修复,一楼是全新的仿制品,二楼旧门为纯手工打造,用铆钉链接,修复人员进行了基底防护和除锈刷漆。一楼新门则是直接锻打热弯成型,用焊接技术取代了铆钉。
新造建筑与老建筑风格高度统一,整个图书馆的书架、座椅都采用深色实木,像是从老照片里拷贝而来。新馆服务分为四类:文献借阅、创意阅读、展览展示、互动交流,一句话:现代图书馆该有的功能全都有。
作者:钱蓓
编辑:徐晶卉
责任编辑:钮怿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